高考政治考點解讀:經濟常識【全一冊】
考點16
1.宏觀調控指國家運用各種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的調節和控制。
2.必要性:市場的調節作用不是萬能的,也不是完美元缺的。市場調節具有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的弱點和缺陷,必須把價值規律這只無形的手和宏觀調控這只有形的手結合起來,才能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向前發展。
3.主要目標: 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其中,促進經濟增長是國家宏觀調控最主要的任務和目標。國家宏觀調控目標的四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關系。
4.手段:包括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它們之間各有所長、各具特色、相互聯系、相互補充,共同構成宏觀經濟調控手段的體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應該以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為主,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以發揮宏觀調控手段的總體功能。
5.加強國家宏觀調控與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是統一的。國家的宏觀調控建立在市場的基礎性作用之上,同時又是對市場缺陷的彌補。國家的宏觀調控也必須遵循和利用價值規律。市場機制與宏觀調控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和組成部分。
考點17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平等性、競爭性、法制性、開放性。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是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又具有自己的特征。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標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實現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能夠實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
第二部分:生產(企業和產業)
考點1
1.調整農村經濟結構:①產品結構,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農產品的質量;②產業結構:發展農村的三大產業及鄉鎮企業,搞好城鎮化建設,走產業化經營道路;③大農業結構:農林牧副漁;④小農業結構: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之間關系,發展農村的多種經營;⑤勞動力結構: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職業技能水平;⑥調整農業區域結構,實現中部東部西部共同富裕。
2.高產高效優質道路:利用好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依靠黨在農村的政策:繼續完善黨在農村的聯產承包聯產承包責任制;推進土地流轉,實現規模經營;推進稅費改革,減免農業稅、多予少取;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產業化、城鎮化戰略;發展農材的第二第三產業;縮小城鄉差距: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鄉村、工業促進農業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縮小城鄉差距;改善農民進城就業環境:保障進城就業農民的合法權益、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依靠科技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關鍵。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
考點2 農業的地位現狀:
1.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是人類社會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農業是工業等其他物質生產部門與一切非物質生產部門存在與發展的必要條件;農業是支撐整個國民經濟不斷發展與進步的保障。農業的基礎地位是否牢固,關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會的安定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也是關系到我國在國際競爭中能否保持獨立自主地位的大問題。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社會主義的四個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關系到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公有制的優越性、建設全面小康、構建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