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用原理理解原理
我們所處的世界是充滿矛盾的世界,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人們認識世界就是認識事物的矛盾,人們改造世界就是解決事物的矛盾。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看從實際出發,就是要承認矛盾的客觀性,從客觀存在著的矛盾出發,不能回避矛盾。不同的事物有著不同的實際情況,不同事物的矛盾有不同的特點;同一事物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其實際情況也是不一樣的,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矛盾雙方的實際情況也是不一樣的,事物矛盾雙方各有特點。可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是唯物辯證法中的一切從實際出發,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辯證唯物論中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以整個世界作為研究范圍,整個世界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3個方面。如果我們把研究范圍縮小到人類社會,那么物質這個概念就縮小為“社會存在”,意識這個概念就縮小為“社會意識”。可見,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實質就是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在人類社會領域中的具體表現,這樣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辯證關系的具體內容,即“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價值觀、集體主義、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理想等都屬于社會意識,因此,“價值觀的導向作用”、“集體主義是新時期我國人民的正確價值取向”、“集體主義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內在的一致性”、“走出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誤區”、“崇高理想對人生、對社會具有指導和促進作用”等,實際都是“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反作用”的不同表現,也是意識的能動作用在社會生活領域的具體體現。
二. 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
用結構圖表示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
功能不同是整體和部分的重要區別之一,其具體內容是: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
能;當各部分以合理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的功能就會大于各個部分功能之和,整體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當部分以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的功能就會小于各個部分功能之和,就會影響整體功能的發揮。可見,組成整體的部分其結構是否合理,直接帶來了整體功能發揮上的質的變化。這就是量變引起質變的第二種形式,即事物在總體數量上不變,只是由于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發生了變化,也能引起質變。
整體和部分相互影響。整體影響部分,部分也制約整體,甚至在一定的條件下,關鍵部分的性能會對整體的性能狀態起決定作用。如果我們把整體看成是由許多矛盾構成的復雜事物,這個時候起決定作用的關鍵部分,就會起到決定或影響其他矛盾存在和發展的作用,這就是復雜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矛盾。這也印證了我們平常所說的“抓關鍵”、“抓重點”等,主要體現抓主要矛盾的哲學道理。所以,在整體和部分的關系中,強調重視關鍵部分,就是強調抓主要矛盾;強調抓主要矛盾,就是重視整體中的關鍵部分。舉例來說,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主次矛盾的角度看,這是由我國現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對主要矛盾決定的;從整體和部分的關系看,在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組成的社會發展的整體中,經濟建設是關鍵的部分,只有牢牢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才能推動社會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