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多變的價格復習教案
(4)個別勞動生產率提高,單位商品的價值量不變,這意味著這個商品生產者在同一時間內創造的商品價值總量增加。所以說,一個商品生產者創造的價值總量與他的個別勞動生產率成正比關系。價值量、勞動生產率、勞動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例2】 假設某國生產m商品的企業只有甲、乙兩家。XX年甲企業的產量為10萬件,每件商品的生產時間為6小時;乙企業的產量為8萬件,每件商品的生產時間為10小時。如果XX年甲企業的勞動生產率提高20%,其他條件不變,則XX年m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為( )a.5小時 b.7小時c.7.5小時 d.8小時解析:由于兩企業的產量相當,且只有這兩家企業,所以,商品的價值就是生產單位商品平均的勞動時間。由題意知,XX年兩企業的總勞動量為10×6+8×10=140(萬小時)。又據條件“其他條件不變”,推出XX年兩企業投入的勞動總量仍是140萬小時。XX年甲企業勞動生產率提高20%,意味著其產量為10+10×20%=12(萬件)。乙企業沒有發生變化,產量仍是8萬件。于是:XX年生產每件商品所消耗的勞動量為140÷20=7(小時)。◆ 觸類旁通此題考查商品價值量的計算(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計算),計算題是考查商品價值量這一知識點的常見題型。在計算時我們要注意區分開三對概念:個別勞動時間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個別勞動生產率和社會勞動生產率、單位商品價值量和單位時間生產的商品價值總量。3.誤區警示: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與等價交換原則是否矛盾(1)等價交換是價值規律的基本要求。所謂等價,就是要求交換雙方商品的價值量相等;在貨幣出現以后,等價交換要求商品的價格應當與其價值相符合。(2)在現實生活中,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是價值規律發生作用的唯一可行的表現形式。這種波動并不違背等價交換原則。(3)在市場上,發生價格與價值相背離,主要是由供給和需求的不平衡引起的。當某種商品供不應求時,買者與買者的相互競爭,使價格高于價值;當某種商品供過于求時,賣者與賣者的激烈競爭,使價格低于價值。反過來,價格的高低變化又影響商品供求關系的變化,價格與供求之間的這種雙向制約,使價格始終圍繞價值上下波動。(4)供求與價格的互相制約,使得價格的上下波動總是圍繞商品價值這個中心,而不會偏離太遠;從單個的商品交換過程看,雖然價格時漲時落,但從較長時間來看,商品的價格和價值是相符合的。即等價交換是對商品交換整體的、本質的概括,而并非每一次交換都必須使價格與價值絕對相等。【例3】 “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史記·貨殖列傳》)從經濟學角度看,這是( )a.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b.計劃機制作用的結果c.勞動決定價值的體現 d.供求關系對價值的影響解析:b項明顯錯誤,題干中經濟現象是價值規律作用的結果。c項與題意無關。d項錯誤,供求關系不影響價值,影響價格。故選a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