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 第二框 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
(二)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對物質概念的理解
1、基本觀點:
原子是物質結構層次中最小的、不可再分的實體,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單位。原子是世界萬物的本原,是構成整個物質世界大廈的“宇宙之磚”。
2、局限性
把物質理解為某種實物,總是企圖尋找“最終的”物質實體或“原初物質”,把自然科學的物質學說與哲學上所說的物質混同起來。
倫琴發現了射線! 湯姆孫發現了電子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這些發現證明,原子不是不可分割的,也不是最小單位。
【說一說】
請學生對以上兩種唯物主義觀點作出評價。
師: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往往和樸素的辯證法結合在一起,對世界抱有整體的觀念。由于歷史條件的局限,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存在著直觀性、猜測性和非科學性的缺陷,缺乏科學的論證。近代機械唯物主義繼承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傳統,堅持用物質世界本身具有的某種特性來解釋自然界,并用自然科學的材料作根據,克服了樸素唯物主義自發的、直觀的、猜測的性質,同時利用哲學與自然科學的結合來展開與宗教神學、唯心主義的斗爭,從而取得了重大的進步及較高的歷史成就。
師:馬克思和恩格斯概括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繼承了以往哲學家們的優秀的思想成果,在堅持唯物主義大方向的前提下,提出了新的物質觀,認為物質是不依賴于的人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這個概念,首先堅持了物質是第一性的,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其次,承認了物質世界的可知性,再次,它把物質看作是萬事萬物的共同屬性——客觀實在性,而不是具體的事物本身。這個概念,是對大量的最新的現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的高度概括和總結,既適用于自然界,也適用于人類社會,因此,它把唯物主義貫穿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之中,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創立了唯物史觀,是徹底的唯物主義。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對物質概念的科學概括
1、基本觀點
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1)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是物質最根本的特性。世界上千差萬別的種種具體事物,各有其特殊的性質和特點,但是客觀實在性是世界上萬事萬物都具有的共同特征。
【學生交流】:哲學上的物質概念與具體的物質形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第一,二者是緊密聯系的。物質是從萬事萬物即具體的物質形態中概括抽象出來的,是萬事萬物的本質屬性,如果離開萬事萬物,即離開具體的物質形態,就沒有了物質。可見,物質只存在于具體的物質形態中,而萬事萬物即具體的物質形態則是物質的具體表現。
第二,二者又是有區別的。物質所概括和抽象的僅僅是具體物質形態的共同特性,而具體的物質形態除了這一共同的唯一特性即客觀實在性以外,還有其自身的個別屬性,正因為如此,我們就絕不能用物質代替具體的物質形態,否則就看不到世界的豐富多彩;同樣,也不能用具體的物質形態代替物質,否則又會抹殺世界的物質性。物質是不生不滅、永恒存在的,而具體的物質形態則有生有滅。第三,物質和具體的物質形態的關系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抽象和具體的關系,而不是多數和少數、整體和部分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