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6.1 聚落的形成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聚落的概念、分類及其與地理環境之間的密切關系,了解地理環境對聚落的影響;
2.使學生學會分析鄉村和城市起源的條件,知道最早出現城市的地區。
3.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知道聚落的形成和發展受到了諸多因素的影響。并由此及彼,掌握地理問題的分析方法。
4.樹立憂患意識,村落和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如何做到與地理環境的統一,做到可持續發展。
內容分析
聚落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聯系緊密,在人文地理學中,聚落也被稱為人口的文化景觀。它是人類的居住活動所創造的最為典型的人文環境。作為人文環境的聚落,在其形成發展的過程中肯定受到風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與作用。例如,西方鄉村聚落景觀與東方不同,同屬工業社會的西歐與北美,其城市景觀也不相同。城市聚落的形成主要牽涉到古文明和古城市的形成,因而可以圍繞古文明來講解。現在,古城市基本上已經衰落,甚至早已滅亡。因而聚落的形成是本節的重點,在講述該內容時主要聯系書本將基本內容跟學生陳述清楚,之后引用浙江省楠溪江畔古村落、江蘇省周莊市、河南省商丘市等案例,讓學生一起分析這些典型案例的形成,采用開放性研究討論的方法,提供素材讓學生去查找,或干脆學生直接去查找,讓學生在研究過程中體會研究的快樂!
教學重點
聚落的概念、鄉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形成
教學難點
聚落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教學方法手段
探究式學習方法、研究性討論法、案例分析法、多媒體教學、webquest模式教學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我們知道不同地方的房子是可能不一樣的。如南方地區房屋多尖頂,西北地區房屋多為平頂;某些地區為方形房屋為主,而某些地方卻擁有大量圓形的房屋。這說明什么問題呢?(人類的居住地與地理環境之間有著很密切的關系。)
新課講授
一、 聚落的概念與分類
【思考】你家的住房是否屬于聚落的一部分?學校的教室呢?長沙市有100多萬人,而上海有一千多萬人,它們都是聚落嗎?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組聚落圖片。
【投影—聚落圖片欣賞】一組鄉村與城市的圖片
?聚落就是人類各種形式的聚居地的總稱。不單是房屋建筑的集合體,還包括與居住直接有關的其他生活設施和生產設施。
【學生活動1】鄉村與城市的差別
鄉村
城市
人口
農業人口
非農業人口
規模
較小
較大
聯系
城市是由鄉村發展而來的
·一般都把聚落分為鄉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兩類,也就是說,所有聚落,不是城市,便是鄉村。
【過渡】這一系列的聚落是怎樣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呢?
二、 鄉村的形成
1.村落的形成過程
【投影】展示村落形成的圖片,聯系學過的歷史、政治知識描述村落的形成過程。
【教師講述】
·人類聚居的本性和需求。居住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之一。在人類早期的生產和生活活動中,人們發現共同生活在一起,可以利用集體的力量,開展互助合作,更好地實現防御、繁衍、獲取資源等方面的目的,由此形成聚居。人類聚居的發展是和人類生存進化分不開的,是不斷適應變化的環境并在競爭中取得勝利的結果。從穴居野外到筑室成居,人類經歷了百萬年的漫長過程。
·鄉村形成的歷史條件。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人類社會出現第一次大分工,農業和畜牧業相分離,人類開始定居,出現鄉村聚落。此時已經由遷移農業過渡到定居農業。最初的村落是臨時的、移動的,可以隨時變更的。后來,隨著生產的發展、生活方式的改進,人類逐漸在某地定居下來,形成了固定的、集團式的聚居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