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術下的新課程標準理念與地理教學實踐和鄉土地理相結合的研究──“城市化過程中的問題及其解決途徑”說課設計
(圖為福州西二環路早晨的交通狀況)
主講教師:鄭 友 強
單位:福州第三中學地理組
指導教師:車云(高級)、張丹慧(高級)、陳煒(高級)、柯勇(高級)
一、說教材
(一)教材結構
本課講述了城市化過程中的問題及其解決途徑,教材結合實例、分析以“城市環境質量下降”、“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增加就業困難,失業人數多”為主的環境問題;接著教材以上海為實例,分析其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的措施,從城市規模、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城市環境保護三方面展開。6.4節“城市化”已為本課作了知識上的鋪墊和準備。有關這節課的內容在歷年的高考中均有涉及。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從福州城市化過程產生的一系列問題中,整理歸納出在城市化過程中所產生的環境、交通、住房以及就業等問題。
2.根據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結合上海市的做法以及福州的實際,總結出保護和改善城市的措施。
能力目標
學生能利用圖片和其它資源,提出福州城市化過程中的問題,并結合其它地方的做法,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初步培養學生自己動手處理資料、總結要點的能力。
德育目標
1.學生能領悟到城市化過程中所出現問題的嚴重性以及保護和改善環境的重要性。
2.通過本課學習,學生能夠更進一步地了解省情、市情,建立正確的城市觀、人口觀和環境觀。
3.激發學生熱愛福州、熱愛家鄉的情感,使他們辨證的看待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只要我們不斷努力,實現人和地的和諧,城市也可以成為人類居住的最佳場所。
二、說教法(盡我最大可能做到我是指路牌而讓學生做司機)
1.教法及依據
參與式開放型的教學。
“以學生參與為標志,以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為核心”。根據學校所在地就是城區這一優勢以及學生對福州的環境污染、城市交通、住房等等都有切身感受,所以在課堂教學中進緊緊圍繞福州的城市化展開,充分地給學生動口動手交流的機會,啟發學生思考分析,培養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
2.重點、難點的處理
“環境質量下降”這是重點。在教學中課件可以方便的反映福州的環境污染、住房、交通以及勞動力市場人滿為患等問題,給學生以視覺上的沖擊,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問題就在身邊。然后,通過bbs論壇,讓城區學生暢談他在日常生活中所了解的有哪些污染和哪些社會問題比較嚴重,以及交通和居住狀況如何等,最后師生一起總結并歸納出三大類問題。
“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即是本課重點又是本課難點。在解決這個問題時,讓學生回憶福州在這幾年為解決城市化問題所采取了哪些具體的措施,并結合上海的具體行動入手,由學生概括出實質性的內容,并發表到bbs論壇上,大家一起交流這些做法的可行性,最后由教師提出綱領性的措施。
三、說學法
1.在學習“城市化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中,用自己的語言來解說網站上所提供給大家學習的圖,同學之間積極交流,暢談對城市化過程中所出現問題的感受,并及時地把感受以濃縮的語言展示在論壇上。
2.明確福州為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所做的努力后,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上海的做法,最后總結出解決城市化過程中問題的措施。
四、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網頁中呈現學生作文中描寫污染的一段,讓全班學生富含感情色彩地齊聲朗讀,讓他們仿佛置身于文章所描繪的情景中。)昔日的藍天,已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紗”,在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共同“澆灌”下,城市里的河水變得“絢麗多彩”,城市垃圾“點綴”在城市的各個角落。 (下圖為導入頁并配有比較哀傷的背景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