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
討論:1.中國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人口問題有哪些?
2.針對以上人口問題,應采取什么樣的措施?
生 (合作討論,回答)中國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人口問題有人口眾多、人口素質較低、人口結構不合理以及人均資源占有量少等問題。
應采取的措施有:一方面,要嚴格控制人口的數量,加強人力資源開發,提高人口素質,充分發揮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另一方面,要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減輕人口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為可持續發展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
師 (承轉)控制人口規模是協調人地關系的基礎,實施可持續發展還必須改變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
板 書:
二、轉變發展模式
師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103,自主學習并思考:
1.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的目的是什么?產生了什么危害?
2.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什么?有什么益處?
(生討論并回答。)
師 指導學生完成課文相應“活動”,進一步明確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的益處。
課件展示:
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 傳統的發展模式關注的只是經濟領域活動,其目標是產值和利潤的增長、物質財富的增加。在這種發展觀的支配下,為了追求最大的經濟效益,人們認識不到或不承認環境本身所具有的價值,采取了以損害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其結果是在全球范圍內相繼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
任何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增長,總要經過一個逐步積累的較長期的過程。發達國家工業化所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教訓是慘痛的,這種經濟增長既沒有考慮資源的長遠價值,也沒有充分考慮污染給整個社會造成的實際代價(如上圖)。盲目追求當前經濟增長的結果往往與長期發展的目標背道而馳。
討論:生活質量的提高是財富和產品越多越好嗎?
(承轉)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具體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就是如何搞好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板 書:
三、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師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104~p105,自主探究,思考:
1.土地資源對人類的意義有哪些?我國在保護土地資源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2.森林資源的含義是什么?它有哪些生態環境效益?
生 (歸納總結,回答)
1.土地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也是最基本的生產資源和環境條件。在保護土地資源、防治土壤污染等方面,世界各國作出了很大努力,并獲得了許多成功的經驗。在保護土地資源方面,我國制定了許多政策,開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比如防治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保護基本農田,對工礦廢棄地進行復墾等。
2.森林是指覆蓋大面積土地并以喬木為主體的植物群落。森林資源是森林和林業生產地域上的土地和生物的總稱,包括林木、林下植物、野生生物、微生物、土壤和氣候等自然資源。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是維持地球生態平衡的重要因素。合理利用和妥善保護森林資源,對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森林的生態環境效益有:調節大氣成分、凈化空氣、含蓄水源、增加空氣濕度、防風護田、保持水土等。
課件展示:
讀下圖,分析我國一些地區出現環保問題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1)①地區沙漠化的人為原因是______________。為防治西北地區土地的沙漠化,我國正在這些沙漠化嚴重的地區進行的巨大林業生態工程是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