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單元 7.1 人類活動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 教學設計
狹義的交通只包括運輸,即借助于客觀物質實體,實現人和物的位移。有時“交通”和“運輸”兩詞是混用的,一般人們稱之為“交通運輸”。
交通運輸在社會生產中可以分為生產過程中的運輸(企業內部如礦山、工廠、油田、林區、農場等物質生產過程中的運輸)和流通過程中的運輸(流通領域的專業化運輸),本單元所采用的是流通過程中交通運輸的概念。
承轉:當代主要的運輸方式有鐵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五種,比較而言,它們各有優點和缺點(出示投影片并板書)。
2.當代五種交通運輸方式的比較
導學、設問:表7.1中所列的幾種運輸方式,每一種都是優劣并存、有利也有弊。同學們在學習初中地理時對每一種運輸方式已經有了一個大致了解,現在我們應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來考慮,看經濟發展對交通運輸有哪些方面的要求呢?
學生活動,讓學生思考或分小組討論,然后教師選代表發言、抽查。
學生思考、回答后教師歸納:經濟發展對交通運輸的要求主要體現在:一是投資少、運量大、運費低;二是速度快;三是連續安全運輸。不同的運輸方式對上述的要求程度是不同的,我們在生產、生活實際中,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抱著“多、快、好、省”的原則,區別對待,靈活掌握。下面我們來看這個問題(打出“選擇正確的運輸方式”投影片):
人或物的位移
要求
鐵路
公路
海運
河運
航空
從哈爾濱到廣州參加貿易洽談會
次日必須報到
√
從重慶到武漢
沿途觀賞三峽風光
√
從密云水庫運2噸活魚到北京市
保鮮
√
從太原運200噸煤炭到武漢
走近路,較低運費
√
從天津到上海運一萬噸海鹽
選擇最經濟的辦法
√
學生活動,學生思考后教師可分別提問幾個學生來回答,并且能說明選擇此項的理由(正確選項附后)。進一步總結、比較各種運輸方式技術經濟特征:
運輸
方式
基建投資
運載量
運價
速度
連續性
靈活性
勞動
生產率
線路
運具
鐵路
5
1
2
3
3
1
3
3
河運
3
3
3
2
5
5
4
2
海運
1
2
1
1
4
4
5
1
公路
4
4
4
4
2
2
1
5
航空
2
5
5
5
1
3
2
4
3.交通運輸的發展變化
(1)交通運輸的網絡化
①交通運輸網的形成
承轉:在一些經濟發達、人流較大的地區,各種現代交通運輸方式相互聯合,各種交通運輸線、點相互交織,形成了不同形式和層次的交通運輸網(板書并打出圖7.1投影片)。
(綜合分析、講解)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關系網圖。圖表中的上面一列表示的是“項目”,中間一欄的“運輸方式”是最基本的,可以此為中軸,由此向左,表現運輸方式從簡單到復雜、由一種到兩種以上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由此往右,表現的是綜合運輸網由小到大、由低級到高級的不同層次。
說明:交通運輸網的形成分為單一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和兩種以上方式形成的綜合運輸網。目前,世界各地都以綜合運輸網為主。
交通運輸網的層次,由于地域的不同,形成了由低級到高級的不同層次的運輸網,如省級運輸網、地區級綜合運輸網、國家級綜合運輸網。
不同的運輸網在不同地域中占有不同的地位,鐵路運輸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主要的運輸方式;海洋運輸是當今國際貿易的最主要運輸方式;而中短途運輸方式方面則以公路運輸居主導地位,在一些缺少鐵路的地區,公路也起著骨干運輸的作用;航空運輸是遠程客運最重要的方式;管道運輸在天然氣、石油運輸中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