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的區位選擇》教學設計(精選3篇)
《農業的區位選擇》教學設計 篇1
在上課前,我們先來看一組圖片,這些水果都是我們平時耳熟能詳的,但是在大家很津津有味的品嘗時候,有沒有想過,它們為什么會種植在不同的地方?另外,我們也學習過一篇語文課文《晏子使楚》——晏子其中有言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以上所說的種種,都和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農業區位的選擇有關。學習完今天的知識,我們或許就有更深的了解了。
好,在上課前,大家都有讀過了課文,那么現在想請位同學告訴我一下,什么是農業?
好,請坐下,那么,由于生物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密切,因而農業是受自然環境影響最大的產業。
下面大家請看這兩幅圖——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和澳大利亞牧場,從圖片上看,兩地的農業生產有何不同之處?
——(學生答)泰國湄南河平原是一片水田,從事水稻種植;而澳大利亞則是一個牧場,從事牧羊業。
那現在我又有疑問了,為什么這兩地會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農業景觀?是不是和這兩個地方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有關
究竟有哪些因素影響了農業在這兩個地方的不同選擇?要知道以上的問題,我們首先要學習農業區位的概念。
下面請同學們找到課本里有關農業區位的兩個含義并且一起讀出來:一是指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農業與地理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各因素的相互聯系。
大家看起來是不是很抽象,那下面我們再以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為例來解說一下這兩個含義:
一是水稻這一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湄南河平原;
二是湄南河平原種植水稻是與當地所處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的,是環境中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那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我們再次以湄南河平原的例子來說,這個是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首先,我們知道泰國是位于中南半島上,而這個地方的氣候類型是熱帶季風氣候,我們看一下這個圖片,圖片上的紅色曲線代表了氣溫的分布,而綠色的柱形圖則代表了降水量。在這個圖上,我們可以知道,這種氣候類型是全年高溫,而柱形圖表示降水,我們也可以看到中間部分,也就是夏季時候,是降水較多的,而冬春季是很少的,有明顯的干濕季。這是和水稻生長十分相符,而平原地區地形平坦。這些條件都有利于水稻種植。我們再來看剛才的那個湄南河平原水稻種植圖,在這一個圖上,我們有沒有看到有機械的生產啊?(沒有),嗯,是不是只有人力耕種,這也說明了這個地方的勞動力是——很豐富的。當然,它的機械化生產水平也就很低。而在這個圖上,我們也可以瞥見右上角的那些矮小的房子,由此我們也可以知道,這個地方的經濟水平也是比較低的。
好,以上信息告訴我們,氣候包括:熱量和水分、地形、勞動力和機械以及經濟基礎等這些方面都是可以影響一個地方的農業生產活動的。
現在我們來看課本上圖3.3——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就有以上這么多,那哪些是屬于自然環境因素,哪些又屬于社會環境因素呢下面請位同學給我們總結一下。
(請同學回答,課件顯示兩個總結)——板書:農業區位因素:自然和社會,然后把學生說的寫出來。
好,現在大家花一分鐘的時間把這個 圖3.3 上的各種因素背下來。因為在以后考試的試題中,無非就是要考這些因素的應用。
好,接下來到了我們的分組活動時間,在這里,我們就來當一次農場主,假如你今天中了頭獎,拿到了一大筆的錢,興高采烈地去白云山腳下買了下面這塊漂亮的地皮,你準備如何去經營它?你要進行什么樣的農業活動?還有,你是如何考慮的?可以結合圖3.3來進行思考。
好,現在大家就開始規劃。討論3分鐘后,每個小組派位代表來講講你們的意見是怎樣。
(根據學生講的,在板書上指出來)-可以在副板書的地方把學生的想法寫下來。
嗯,看來各位同學都很有經濟頭腦。看來以后每個同學都可以成為大老板拉^_^
好,學習了這些知識后,我們來看看活動題部分。(直接在下面邊說邊分析)
首先,看第一題。。。。。。。
第二題:先板圖,然后分層來說明綜合利用土地——地形的合理利用。
我國江西省的千煙洲,是個典型的中亞熱帶紅壤丘陵地區,位于我國的南方,這里氣候資源優越,光熱充足,屬濕潤地區,降水量大,水資源豐富,
但是存在著地形地貌復雜,平原面積狹小,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等問題。
丘陵山區耕作易導致水土流失,宜發展林牧業;緩坡和谷地不易發生水土流失,可發展耕作業;洼地積水易澇,適合發展魚塘養魚業。
按照農林作物的生態適應性因地制宜安排相應品種,不僅有利于充分發揮丘陵山地的土地生產潛力,減輕對有限耕地的壓力,把大量閑置勞動力轉移到丘陵山地的綜合開發中去,促進林業、畜牧業和多種經營的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還有利于改善環境,建立良性生態循環。
《農業的區位選擇》教學設計 篇2
農業的區位選擇——[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理解農業區位的含義。
2:從個案分析中掌握混合農業的區位因素和生產特點。
能力目標:培養分析、歸納、運用地理基礎知識的能力。
德育目標:懂得農業區位的選擇須按照自然和經濟規律,因地制宜布局農業,充分利用農業資源,以實現最大經濟效益。
農業的區位選擇——[教學重點]
農業主要區位因素的分析和應用
農業的區位選擇——[教學難點]
結合事例分析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及其發展變化
農業的區位選擇——[教學方法]
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討論法
[教具準備]錄像機(帶)、投影儀(片)
[課 時]一課時
農業的區位選擇——[教學過程]
[導入]:本節課我們將共同來學習農業的區位選擇。什么是農業?人類利用土地的自然生產力,栽培植物或飼養動物,以獲得所需要的產品。由于生物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密切,因而農業是受自然環境影響最大的產業。
[展示圖片]: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澳大利亞牧場。
[教師提問]:從圖片上看,兩地的農業生產有何不同之處?
[學生看圖回答]:泰國湄南河平原是一片水田,從事水稻種植;而澳大利亞東南是一個牧場,從事養羊業。
[教師提問]:為什么這兩地會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農業景觀?
[學生回答]:因為兩地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不一樣。
[承轉]:究竟有哪些因素影響了農業在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亞東南部這兩地的不同選擇呢?引入農業區位的概念。
[教師講解]:農業的區位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指農業生產選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農業與地理環境各因素的相互聯系。
以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為例,它的區位應該有兩層含義: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湄南河平原;二是湄南河平原種植水稻是與當地所處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的,是環境中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教師提問]: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學生分組討論,各小組相互交流得出:氣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場、交通、政策、勞動力、機械。
[教師小結]:既包括自然環境因素,如氣候、地形、土壤、水源;又包括社會環境因素,如市場、交通、政策、勞動力、機械等。
影響農民決策的因素除了我們剛才提到的,還有沒有,思考下?
(舉例:飲食偏好同樣也會影響農民的決策;比如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印度尼西亞,印度尼西亞曾是荷蘭的殖民地,荷蘭人喜歡喝咖啡,因為,印度尼西亞沒有發展茶葉生產,而是成為咖啡生產國)
思考:下列現象與影響農業區位的哪個主要因素關?
1.《晏子使楚》中說:“桔生淮南則為桔,生于淮北則為枳”
——氣候
(光照、熱量、水分影響作物種類、復種指數、產量和農業地域類型等)
2、杭州的“明前龍井”茶馳名中外,日本的茶道愛好著把茶種帶回日本栽培,但效果不好。
——土壤
(土壤是作物生長的物質基礎,不同的土壤類型適宜生長不同的作物。)
3.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氣候都比較寒冷,但卻出現了不同的農業區位類型,這是為什么?
——地形
課件展示活動內容:下列農業生產的布局和變化主要受哪些區位因素的影響?為什么?(學生分組討論)
1.結合水稻生長需要的熱量和水分條件,分析為什么水稻生產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季風區和溫帶季風氣候區,而不包括地中海氣候區?( 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正好滿足好暖喜濕的條件。地中海氣候熱量充足,但高溫期降水少,如果沒有充足的灌溉水源補充,不利于水稻的生長。)
2.我國江西省泰和縣的千煙洲,是一個典型的中亞熱帶紅壤丘陵地區。這個地區為什么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間塘、緩坡溝谷魚果糧”的立體農業布局模式?
(受地形條件的限制)
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亞熱帶沿海地區一些耕地經歷了“水稻田—甘蔗地—魚塘—花卉棚”的農業景觀變遷,你知道為什么嗎?
(該地區農業生產的變化除了受市場的價格、需求變化影響外,改革開放的政策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學生發言,教師適當引導、評點并作講解。
[承轉]: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問題。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較穩定,而社會經濟因素發展變化較快。
由于地理環境整體性的特征,某個區位因素的變化也會引起其他區位因素的變化。尤其是社會經濟、文化和科技的發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很大,進而對農業的區位選擇也產生很大的影響。
案例學習:環地中海地區的農業變遷
學生自主學習并回答如下問題:
1.環地中海地區的農業區位因素發生過哪些變化,對農業區位選擇有哪些影響?
2.哪些因素在農業區位選擇中起的作用越來越大?你能對環地中海地區的農業區位選擇提出建議嗎?
學生發言,教師適當引導、評點并作講解。
[教師講解]: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自然環境因素相對穩定,不利因素可以適當改造;社會經濟因素變化較快,對農業的區位選擇影響也越來越大。
而農業的區位選擇,實質就是對農業土地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土地不但要考慮自然條件因素,還要考慮發展變化較快的社會經濟因素,從而獲得最大的效益。
[教師講授]:人們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農業土地,逐漸將自然環境改變成了不同類型的農業地域。而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在社會、經濟、科技、文化和自然條件的綜合作用下,形成的從事農業生產的地區,我們稱之為農業地域。同一農業地域內,農業生產的條件、結構、經營方式、發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下面我們一起來探究農業地域是怎樣形成的。(看課本45頁的案例2——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形成)
展示澳大利亞的氣溫分布圖、降水分布圖、地形分布圖和人口分布圖,多圖結合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地域的形成過程,訓練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教師講解]:混合農業是一種將耕作業和畜牧業相結合的農業地域類型。它的形式多種多樣,在經濟發達國家其生產形式比較穩定,分布比較廣泛,商品生產有一定規模,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亞以及新西蘭等地,種植小麥、玉米等谷物以及牧草和飼料作物,飼養的牲畜主要是牛、羊、豬等。混合農業以澳大利亞東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區的小麥—牧羊帶最為典型。
讀圖指導:根據澳大利亞小麥—牧羊帶分布圖,確定小麥—牧羊帶在澳大利亞氣溫分布圖、降水分布圖、地形分布圖和人口分布圖上的位置,分析說明澳大利亞小麥—牧羊帶分布地區有利的氣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條件和勞動力、市場等社會經濟條件。
學生自主閱讀案例“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形成”
分析:澳大利亞東南墨累—達令盆地是農牧皆宜的地區。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特點和形成原因。
1.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地域在生產結構、經營方式、科技應用、農業專業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點?
2.在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地域形成的過程中,有哪些區位因素在起作用?
學生發言,教師適當引導、評點并作講解。
[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農業區位選擇的基本原理。通過學習我們了解到,農業的區位選擇實質上就是對農業土地的合理利用。在進行案例分析時,我們不但要考慮自然環境因素,還要考慮社會環境因素。農業地域的形成,是自然環境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且這些因素是要發展變化的。對于一些不適于農業利用的自然條件,我們還可以適當加以改造利用,促進農業生產。
《農業的區位選擇》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區位的概念
2.理解農業區位因素及其發展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3.能對不同的農業部門進行合理的區位選擇和評價
智能目標
通過案例的分析,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思想目標
樹立農業生產要因地制宜、努力實現人地協調發展的觀念
教學重點
農業土地的合理利用
教學難點
如何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農業區位
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法、問題探究式教學法、圖表導讀式教學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農業生產活動有多種類型,并具有地域性的特點(展示:三江平原的種植業和青藏高原的游牧業)。
而且同學們知道世界上有多種農作物和馴化了的動物,那為什么這個地區要選擇這種類型呢?一塊土地放在面前,到底怎樣去安排農業生產才是合理的呢?有哪些要素是需要考慮的呢?怎樣考慮呢?這就是這一節課要研究的農業的區位選擇問題。(板書:5.2農業的區位選擇)
(轉)注意,這里出現了一個新的概念區位,什么是區位呢?同學們在課本上找出它的定義,看看是否等同于位置。
新課教學
討論歸納:不同,包含兩層意思:一方面指該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指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空間聯系。(板書斜體字)
(轉)位置往往是固定的,因此,我們考慮更多的是后者,也就是事物之間的空間聯系,這里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到農業的區位選擇,怎么影響的呢?接下來我們就先來學習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
這部分內容,我們可以從兩則案例談起。請同學們認真閱讀下面兩個材料,注意其中黑體字的內容。(板書:一、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
案例一:
據北京電視臺“第七日”報道,望京地區某街道兩旁種的竹子幾乎全都枯死了。記者進行了相關采訪后了解到:竹子是常綠淺根植物,要求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溫帶竹區的年平均氣溫為12~17℃,1月平均溫度-2℃~4℃,年降水量700~1000mm;亞熱帶竹區的年平均氣溫為15~20℃,1月平均溫度4℃~8℃,年降水量1000~1500mm。竹的根系集中稠密,竹稈生長快,生長量大,蒸騰作用強,對土壤、水肥條件要求較高。土層深厚、肥沃濕潤、富含有機質、呈酸性反應的土壤最適宜生長。由此看來,該地區的竹子死亡不是管理不善造成的。該地區街道兩旁選擇種竹子是由本地區主管部門領導決定,從我國南方地區(亞熱帶竹區)引種的。
表一:北京與南方地區氣候資料比較表
南方地區(秦嶺~淮河以南)
北京地區
一月平均氣溫
0℃以上
-4℃
年平均降水量
800mm以上
609mm
土壤
酸性
堿性
案例二:
據《北京晚報》報道,通州區今年從美國、歐洲引種樹莓獲得成功。樹莓,亦稱紅葡,主要分布在寒帶和溫帶地區,中國南北各地有野生。人工栽培最早始于歐洲,中國僅東北地區栽培。樹莓根系較淺,要求疏松的土壤和較好的肥水管理。另據報道,xx年春,在北京八達嶺長城東北部的永寧鎮,有一片40公頃的玉米田被改建成國際標準化的樹莓種植園。根據地方政府的規劃,今后五年左右,位于長城北側的北京延慶縣境內的40萬畝玉米田將有50%分批改建成樹莓種植園。屆時,樹莓將達到20萬畝。這是北京市為優化生態環境,防御蒙古高原風沙侵襲首都、建立環北京森林生態屏障而積極推行“退耕還林”政策的一項重大舉措。屆時,采摘、品嘗紅莓成為一項普及的休閑旅游活動。在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紅莓果被譽為“黃金漿果”,廣泛用于飲料、食品、糖果、冷飲和鮮食。樹莓在我國剛剛起步,國際市場需求量大。因此,樹莓將成為我國新興果業的先鋒樹種,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附:延慶永寧鎮部分自然資料
永寧鎮位于延慶盆地東部,地勢東高西低,東、南、北三面為山區及半山區,中部為平原,海拔在490.6~800米之間。新華營河(媯水河的上游)流經鎮域西部,白河南干渠、北干渠從鎮區穿過,山區水資源豐富,生態環境非常優越,土壤、水質、空氣的潔凈度基本與瑞士日內瓦處在同一水平。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8.7℃。
案例應用:
思考一:北京從我國南方地區引種的竹子失敗了,而延慶縣永寧鎮從歐美地區引進的樹莓卻獲得了成功,為什么?
結論:氣候、土壤(板書)
分析:
1.光照、熱量、水分等氣候因素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極大,不同的動植物生長發育要求不同的氣候條件,而氣候條件的分布往往具有地域性。
2.土壤是作物生長的物質基礎,不同種類的土壤,適宜生長的作物不同。
思考二:“北京從我國南方地區引種竹子”,“延慶縣永寧鎮從歐美地區引進樹莓”這兩個舉動撇開自然條件不考慮,有沒有什么非自然的因素在影響這種行為呢?
結論:政策、市場
分析:
1.世界各國的農業,都受到國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預手段的影響。北京竹子的引進就是政府決策的結果,永寧鎮樹莓的引進也是北京城市規劃的一部分。
2.市場的需求量最終決定了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
小結: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看到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因素很多,大體上可以分為自然和和社會兩大部分──投影圖“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補充其他重要的農業區位因素。
跟蹤訓練:農業在三江平原與青藏高原進行不同區位選擇的原因
思考三:北京地區是否就無法種植竹子了?有哪些辦法呢?
結論: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板書)
分析:
1.一方面可以通過培育良種、改良耕作制度等擴大南方竹子的區位范圍。
2.另一方面我們注意到,北京地區種植竹子,目前來說氣候、土壤、水分等都存在較大障礙;但這些障礙并非都是決定性的,例如可以通過建立溫室等方式改照當地的光、熱、水等條件,從而讓竹子度過不適宜的冬春季節。另外對于所需酸性土壤我們也可以通過人為方式改造。
跟蹤訓練:1.雙季稻生產、小麥種植的例子
2.玻璃溫室、梯田、茶園噴灌
追問:當前階段,你要是北京的城市規劃部門的主管領導,你真會不惜一切代價,去改造當地的自然條件嗎?
結論:不會
分析:對自然因素的改造,要根據當時當地的經濟技術條件,并充分考慮到投入和產出比,另外還要注意保護環境。
思考五:北京市的遠郊區縣在自然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能否都種植樹莓?
結論:社會經濟因素是發展變化的(板書)
分析:北京引種樹莓可以說一方面是自然條件適合,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樹莓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量,但是市場等社會經濟條件不像自然條件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它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
跟蹤訓練:
1.城市周圍將生產的重點轉為蔬菜、肉、蛋、奶以及園藝業。
2.果樹的種植面積隨市場價格的變化而變化。
3.北京冬季可以吃到南方的蔬菜。
4.荷蘭的鮮花裝點著世界;美、加、澳、法等國成為世界主要的商品糧食生產國;荷蘭、丹麥、新西蘭等成為世界主要的乳畜產品供應國;拉美、非洲以及東南亞、南亞成為世界熱帶經濟作物的生產基地。
5.我國的棉花價格與棉花種植面積之間的關系。
邊練,邊總結并板書。
教學反思: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有自然因素,有社會經濟因素。對于有利的自然因素可以加以充分的利用,不利的因素可以在考慮技術、效益、生態等的前提下加以合理改造。社會經濟因素不同于自然因素,它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需要用發展的觀點去分析。只有方方面面的因素都考慮到了,才能保證選擇出對農業土地的最合理的利用方式。
板書設計:
5.2農業的區位選擇
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