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類水解的應用》導學案
教學基本信息
課 題 鹽類水解的應用
所屬模塊及章節 人教版高中化學選修4第三章第三節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本節內容將化學平衡理論和微粒觀作為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主要表現為:物質在水溶液中是以分子、離子等微粒的形式存在的;這些微粒之間存在相互作用,這些相互作用有強弱、主次之分;當微粒間的這些相互作用過程可逆時會達到平衡狀態,這時微粒的數目保持不變;外界條件改變會引起平衡的移動,使微粒種類、微粒數量及宏觀性質或現象發生改變。
鹽類水解的應用使學生能夠真正意識到化學平衡移動原理對反應的調控功能,真切感受到原理對實際生產生活的指導作用。
基于此,本節課的核心目標是促進學生借助“從微觀視角分析水溶液”思維方法,應用鹽類水解的知識解決物質制備、保存、溶液配制等實際問題的能力。
設置核心問題是“通過改變影響因素,如何達到促進或抑制鹽類水解的目的?”
二、教學背景分析
1.學習內容分析 本節課是鹽類水解第三課時,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鹽類水解的實質、規律和影響鹽類水解的因素。根據平衡移動原理,溶液中反應物和生成物濃度的大小及溫度的變化都會引起水解平衡的移動。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夠實現對鹽類水解程度的調控,從而達到生產生活及化學實驗中的需要,即實現物質的制備、物質保存及物質配制。具體地說,通過改變影響因素來抑制鹽類的水解,實現物質保存、配制和無水氯化物的制備;通過促進鹽類水解,實現膠體和tio2的制備。同時鹽類水解的應用為第四節“沉淀反應”的應用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因此,本小節內容在選修4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2.學生情況分析 已有基礎
(1)通過“鹽類水解前兩課時的學習,初步掌握了鹽類水解的實質和規律及影響鹽類水解的因素,能夠書寫簡單的鹽類水解離子反應方程式;
(2)從已有方法上看,顯性方法:初步掌握了“從微觀視角分析水溶液”思路和方法;隱性方法:解決化學平衡移動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發展點
(1)能夠根據需要,通過實驗條件或操作的調控,抑制或促進水解;
(2)通過膠體的制備,深化對微粒間相互作用程度的認識,即反應主要,水解次要;
(3)能夠依據性質或宏觀現象,診斷微粒間相互作用的主次或強弱。
達成目標
借助“從微觀視角分析水溶液”思維方法,應用鹽類水解的知識解決物質制備、保存、溶液配制等實際問題。
3.教學方式及教學手段說明 本節課采用“分析解釋、簡單設計”的任務方式,通過控制探究環節的難度和開放度,層層遞進,力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參與到探究活動中,重在突出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三、教學目標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強酸弱堿鹽的配制和保存、制備膠體、無水氯化物和二氧化鈦的基本原理和具體操作;
(2)會尋找不同水解反應之間的聯系,掌握泡沫滅火器的基本原理;
(3)能夠依據宏觀現象或性質,診斷微粒間相互作用的主次或強弱。
過程與方法
(1)鞏固“從微觀視角分析水溶液”的思路和方法;
(2)建立強酸弱堿鹽配制和保存、無水氯化物的制備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用化學知識分析生產生活中見到的現象,有學以致用的成就感,激發學習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