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潮的萌發教學案
③出現了一批介紹 的書籍,如 的《康輶紀行》、 的《瀛環志略》
④出版了幾十種介紹西方 的書籍,涌現出一些研制 的專家
3、影響:林則徐、魏源 的思想,啟迪著人們掙脫閉關鎖國的牢籠,面對現實,放眼寰球,去重新認識世界,探索救國之路。
三、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資政新篇》(見太平天國運動部分)
【重點難點問題解析】
1、關于新思潮的萌發:①背景:a.鴉片戰爭的失敗,使中國當時的知識界受到極其強烈的震動和刺激。b.英國的“堅船利炮”,使——些具有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從“天朝上國”的夢幻中驚醒,他們開始拋棄傳統的夜郎自大的陳腐觀念,注目世界,關心時局。c.清王朝失敗給國家、民族帶來的屈辱,使他們去探索新知、尋求強國御侮之道。②核心內容:是向西方學習,目的維護清王朝統治,抵抗外來侵略。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反映了新思潮的核心和目的。③新思潮之“新”表現在:a.林則徐、魏源等敢于沖破傳統封建思想的束縛,“開眼看世界”;b.他們敢于拋棄陳腐觀念,承認西方思想和科學技術的先進,主張“師夷長技”,引導人們注意世界形勢。林則徐在廣東設譯館翻譯外國書報;魏源編寫《海國圖志》等。他們還從實踐上研制戰艦等。c.新思潮由于鴉片戰爭的失敗而告中斷。但它首開“向西方學習”尋求強國御侮之道,對后世思想家產生重大影響。
2、對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新思想的評價:林則徐、魏源等人是中國近代最早向西方探索救國真理的人物,但他們畢竟不能脫離階級和時代的限制,他們的主張仍以保存封建制度為前提。①進步性: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清朝抵抗派所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成為近代中國人認識世界、走向世界的起點,對后人探索救國之路具有重大的啟迪作用;它首開“向西方學習”、尋求強國御侮之道的風氣,為后來洋務派、維新派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②局限性:他們都是地主階級識分子,有著深刻的時代和階級局限,其思想從總體上仍屬“經世致用”的封建思想體系;他們不敢觸及封建制度,其活動的基點是維護封建統治。具體表現在:在目的上,新思潮的代表者大多是封建上層官僚,是為了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在認識上,堅持“中體西用”的原則,對西方文化的認識還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現象——器物(船堅炮利)層面;在社會效果上,并沒有形成向西方學習的思想潮流,而是僅僅局限于封建地主階級內部極少數先進人士,更沒有進行一定規模的政治實踐。
3、鴉片戰爭后,中國各種政治力量的思想特點及其成因:①清政府:面對侵略,一方面由抵抗到妥協求和,另一方面頑固堅持舊的傳統,拒絕進行任何改革。原 因:由滿洲貴族頑固的階級立場決定的與其當時的腐朽性有一定關系。②林則徐、魏源等先進知識分子:開始拋棄夜郎自大的觀念,開始注目世界,并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的軍事技術以抵制外來侵略。原 因:其思想的轉變是在鴉片戰爭后民族矛盾激化的背景下形成的,也是由其愛國立場決定的。③洪秀全:引進基督教思想創立拜上帝教發動革命,并力主以絕對平均主義改造中國社會。原 因:其思想也是由其小農的地位和立場決定的。④洪仁玕:提出改革內政建設國家新方案,主張全面學習西方并發展資本主義,但對西方認識了解尚淺。原 因:其思想轉變是鴉片戰爭后西學傳入影響的結果,但也與時代和階級局限性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