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政局的變動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或掌握總理衙門的設立;辛酉政變;借師助剿;中外反動勢力勾結;上海會防局成立;漢族官僚勢力擴大。
2.能力方面:
(1)通過對清朝政局變動的背景、表現和影響的講解與分析,引導學生認識歷史事件之間的必然聯系,培養學生歸納、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
(2)通過引導學生總理衙門、借師助剿等問題的分析,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多角度、深層次分析問題的能力。
3.態度、價值觀方面:
(1)通過對清政府政策調整的講述,讓學生認識到:清政府的政策調整帶有屈于下列強侵略,力圖剿殺農民革命的時代特點。
(2)通過對清朝政局變動影響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判斷事物的結果、影響必須從較長的歷史階段進行考查分析。
4.學法指導方面:
(1)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清朝政局變動的背景、表現和影響,讓學生學習把新、舊知識聯系在一起的思維方法。
(2)引導學生閱讀理解和分析總理衙門、辛酉政變的史料,幫助學生學會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史料處理的方法。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清朝政局變動是本課的重點。全課要抓住它對歷史產生什么影響,理解變動二字的含義。咸豐同治時期,太平天國革命和第二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不得不調整對內和對外政策,以鞏固統治。清政府改變了對外國列強虛驕排斥的態度,開始承認在技術方面不如西方,政策上也由勉強抵抗轉變為相互勾結;在滿漢地主聯合統治的權力結構中漢族地主階級的地位顯著上升。上述這些調整,主要表現在總理衙門的設立,辛酉政變后,慈禧開始控制清朝政權;清政府開始通過借師助剿,與侵略者勾結,地方漢族官僚勢力擴大。
2.難點分析:對總理衙門如何評價是本書的一個難點,教學要使學生理解總理衙門設立的背景作用,理解它是清朝中央機構開始半殖民地化的標志。總理衙門設立的根本原因是中國大門被西方列強打開,外交事務日益增多,需要一個專門機構進行外交活動。西方列強在《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簽定后,為了更好控制清政府,要求遣使駐京直接與清政策交往。清政府為應付這一局面,正式建立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總理衙門從1861年設置到19xx年改組為外務部,存在四十年之久,其職權范圍,涉及了政治、經濟、軍事、外交、通商、交通等各方面內容。這個機構的設立,其被殖民勢力控制并為其服務的特點,具有半殖民地性質的色彩,可以說是清中央機構開始半殖民地化的標志。
課堂教學設計
師:在前幾節課的時間里,大家學習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第二次鴉片戰爭等內容,這兩個重要的歷史事件給清政府帶來最直接的影響是什么?
生:(學生思考并回答)
師:回答正確。太平天國占據東南半壁江山,英法聯軍入侵清政府的心臟地區,這兩個事件使清政府面臨內外憂患的局面。特別是外國列強的入侵,軍事侵略進一步打開中國大門,隨之而來的經濟侵略,加速了封建經濟的解體,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步形成。
(板書第二章的標題)60年代開始,清政府的政局正發生著重要的變化,清朝政局為什么會變動?政局變動表現在哪里?政局變動對中國近代歷史產生什么影響?這些,正是我們這節課要來研究的內容。(板書第一節的標題)清朝的政局為什么會變動,其實同學們剛才自己已經接觸到了這個問題。誰能細致地歸納出清朝政局變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