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政局的變動
(板書標題)
一、政局變動的背景
生:(分析并歸納)
師:同學們總結歸納得不錯。60年代初,清政府面臨內憂——太平天國起義仍威脅著清朝的統治、外患——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加重了清政府的統治危機。為了鎮壓人民革命,鞏固清朝的統治,清政府不得不調整了內、外政策。
(板書標題)1. 農民戰爭動搖了清王朝的統治2. 侵略戰爭威脅著清王朝的統治
師:如果政局發生變動,那么可能在哪些方面有所體現?你能較快地從課本中找到政局變動的表現嗎?
生:(學生閱讀課表,發表意見)
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有的同學是通過觀察課本中提供的照片,找到變化的表現——通過慈禧太后的照片、通過總理衙門建筑的照片;有的同學是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本的知識內容,概括大家歸納的結論,大致可以看出:從60年代開始,清政府的中央機構、中央掌權者、地方掌權者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隨之而來的還有清政府對外國列強的態度發生了變化。(板書)1. 中央機構的變動2. 中央掌權者的變動3. 對外國列強態度的變化4.地方掌權者的變化順著同學們的思路,我們逐個對這些變化進行分析:從課本中提供的閱讀文字中,分析出進入19世紀60年代清王朝在什么樣的背景下增加了中央機構?
生:(閱讀課本小字部分的內容,進行歸納)
師:總理衙門設立的背景是隨著中國大門被西方列強打開,外交事務日益增多,需要一個專門機構進行外交活動。鴉片戰爭以前清政府為什么沒有與列強交往的外交機構?
生:(思考并回答)
師:正如大家所說的:封建統治者妄自尊大,視外國為蠻夷小邦。在這樣的思想認識下,不可能有平等的與外國交往的機構存在。這正是閉關鎖國政策在對外交往中的反映。
師:鴉片戰爭后,中國大門被打開,為什么仍然沒有一個直接進行外交交往的機構?設立五口通商大臣辦理對外交涉事宜,但是由兩廣總督或兩江總督兼任,說明什么問題?
生:(討論發言)
師:大家回答得很好。僅在南方設立五口通商大臣,這說明清政府仍試圖把同西方列強的交往限制在通商領域,把對外交往視為臨時措施,這些都說明統治者仍堅持天朝居中馭外的虛驕思想。西方列強在《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簽定后,為了更好控制清政府,要求遣使駐京,國際交往的外交關系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清政府為應付這一局面,于咸豐十年十二月十日(1861年1月20日)宣布在北京正式建立專掌外交事務的機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辛酉政變后,身為議政王兼首席軍機大臣的奕 主持總理衙門各項事務,總理衙門成為辦理外交和總督各種洋務的中樞,實際上是清政府的內閣。這是一個以前從來沒有過的中央機構。(板書:在中央機構的變動后面,增添——總理衙門的設立)那么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個新設立的中央機構呢?大家可以從總理衙門主管的事務、這個新機構設立的過程、外國列強對這個新機構的看法,并盡可能用到課本提供的資料。
生:(討論發言)
師:同學們引用了許多材料來分析中央機構的變化。有的同學引用了1885年美國公使的一段言論,證明列強早想直接控制清王朝中央機構,以達到駕馭清政府的目的;引用第二次鴉片戰爭后英法兩國公使開始通過總理衙門向清政府施壓的例子,來說明總理衙門在屈從列強的侵略要求。有的同學從照片中的奕 的身份入手,對問題進行了分析。奕 以議政王的身份主管總理衙門的事務。總理衙門地位高、權力大,外國列強可以通過對總理衙門施加壓力達到他們的侵略目的。有的同學對總理衙門的評價,肯定了它有利于加強與外國的聯系,打破了長期以來中央政府對外國情況的封閉保守狀態的一面,值得肯定。有的同學根據總理衙門大門的匾額中外謀福四個字,分析到了資本主義國家控制清政府的內政和外交。得出結論:這是清中央機構開始半殖民地化的標志。應該說:總理衙門的設立,與近代許多事務一樣,都具有它的雙重性,既加強了清朝與外國的聯系,又有利于資本主義國家控制清政府內政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