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 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
第14課 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
課程標準解讀
對斯大林模式歷史功過的評價,我國學術界主要有以下兩種觀點:一種是“功大于過” 說。他們認為,評價經濟建設應該有一個客觀標準,這個標準應該是:是否符合國情和世界形勢,是否有利于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利于綜合國力的提高。用這樣的標準去衡量斯大林模式,其功績是抹煞不了的。一種是“過大于功”說。有人認為,斯大林體制的弊端包括政治上的不民主和“肅反”嚴重擴大化,經濟上國民經濟發展嚴重不協調以及外交政策方面的大國主義。它不應當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學習“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明確以下三維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掌握蘇維埃政權剛成立時嚴峻的政治、經濟形勢;掌握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內容及評價。
●掌握國內戰爭勝利后,國內的政治、經濟形勢;掌握政策的內容及評價。
●掌握斯大林體制的形成、內容、評價及影響。
2、過程與方法
●結合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與新經濟政策的內容,培養運用唯物主義觀點認識、分析和比較問題的能力。
●結合斯大林經濟體制的形成過程,培養深入分析問題的能力和重要歷史現象的評價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新經濟政策的學習,認識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從國情出發,是蘇俄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途徑。
●通過學習俄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確立,認識社會主義有頑強的生命力,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信心。
自主學習精要
一、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1、背景:
(1)十月革命后,在落后的俄國誕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2)十月革命后,協約國帝國主義對蘇俄進行了武裝干涉,妄圖扼殺剛剛誕生的蘇維埃政權。
(3)國內戰爭爆發,蘇俄面臨著極為嚴峻的政治經濟形勢。
面對極為殘酷的戰爭環境,蘇維埃政府提出“一切為了前線”,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即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2、內容:實行余糧征集制,農民除保留口糧、種子糧和飼料糧食外,其余糧食以極低價格交售國家;普遍實行工業國有化,將大中企業收歸國有,對小企業實行監督;取消商品貿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國家集中分配;強制勞動,實行“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則。
3、評價:(1)進步性: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實行的,在當時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保證了軍事斗爭的勝利。
(2)局限性:它的許多措施超出了戰時需要的限度,后來戰爭基本結束,情況不僅沒有緩解,反而進一步加強。其原因在于,布爾什維克黨幻想以此直接過渡到純粹的社會主義經濟形式。
思維激活
說一說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實行的?主要內容有哪些?如何評價?
做一做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物,這里的“特殊歷史條件”包括 ①國內外反動力量過于強大 ②俄國受到帝國主義威脅 ③俄國的相對貧困落后 ④鞏固蘇維埃政權是最重要的任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