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 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核心問題突破
1、考點一: 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認識
學法指要:首先要注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運用,既要看到其進步性,還要注意其局限性;另外要注意“戰時”的含義。
思維開放線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最初是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以及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物資極端缺乏的條件下被迫采取的。為了把有限的財力、物力集中起來保證戰爭的需要,在經濟領域中實施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史稱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以上就是其最初實施的特殊歷史條件和最初目的。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從1918年夏開始推行,1919年春形成一種特殊的經濟體制,1920年發展到高潮。其特點是排斥商品貨幣關系,撇開市場,采用軍事性行政命令的方法,超越了蘇俄當時的生產力水平。
之所以說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一個巨大的成功,依據在于此政策作為應戰解危的非常措施是成功的。因為在特殊的條件下被迫采取帶有軍事性的非常措施,這在當時是完全必要的,也是惟一可行的政策,它使蘇俄政權能夠在殘酷的戰爭條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國的財力、物力,保障戰爭的勝利。
案例拓展園: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后,布爾什維克黨“設想不必先經過一個舊經濟適應社會主義經濟的時期就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在這一設想之下采取的經濟政策是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
c.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
d.農業集體化方針
答案:a
解析 本題屬于材料解析型選擇題,考查學生從材料中提取信息并分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時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結合所學知識就可以判斷出這一經濟政策是指新經濟政策。
2、考點二:新經濟政策
學法指要:注意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消極影響來理解新經濟政策實行的背景,從而理解其實行是為了解決國內的經濟困難和政治危機。新經濟政策的特征要注意從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對比中理解。其歷史意義要注意放到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過程中來理解。
思維開放線 從原因看,其出現有深刻的歷史和社會原因,主要從兩方面分析。首先,直接原因是為了克服由直接過渡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所造成的消極后果,擺脫面臨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其次,從深層次說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作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一種模式在實踐中遭到失敗。
從本質特征看,新經濟政策是堅定的無產階級政策,目的是為了建設社會主義,其本質特征是在無產階級掌握政治、經濟領導權的前提下:第一,允許資本主義在一定范圍和一定程度上恢復和發展,利用國家資本主義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第二,利用商品貨幣關系建設社會主義;第三,實行按勞分配原則,利用物質利益,調動人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從意義看,首先,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生產穩步恢復。它滿足了勞動者的經濟要求,受到廣大農民、工人的歡迎,鞏固了工農聯盟,使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其次,它探索出了在小農占優勢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和方法,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為在蘇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條件;再次,新經濟政策是列寧根據蘇俄經濟落后、生產力低下的情況制訂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方案,是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突破,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新道路、新方法的偉大實踐,是對傳統社會主義理論的一次重大突破,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同時也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國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