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 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
d.在農村推廣合作制
5.在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過程中,蘇維埃政權實施的經濟政策最符合當時社會情況和客觀經濟規律的是
a.實行余糧征集制
b.廢除配給制,允許自由貿易
c.普遍實行工業國有化
d.實行單一的公有制
在蘇聯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逐步形成了斯大林體制。請回答6~8題。
6、斯大林時期的經濟政策與列寧的經濟政策最大的區別在于
a.對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的認識
b.對工農聯盟和農業發展的認識
c.對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認識
d.對社會主義分配原則的認識
7.下列關于蘇聯農業集體化方針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蘇聯農業政策發生了變化
b.主要是通過行政手段實現的
c.為蘇聯工業化的實現創造了條件
d.與當時生產力水平基本適應
8、下列關于斯大林模式的評價,正確的是 ①是在蘇聯處于資本主義列強包圍的形勢下形成的 ②它極大地調動了蘇聯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③它使蘇聯迅速實現了工業化 ④它有嚴重的缺點和弊端,并對以后蘇聯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其它各領域的發展起了嚴重的阻礙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二、非選擇題
9、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長期的內戰和干涉對有關的所有黨派都是一場災難。它使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沿岸的俄國農村的土地荒廢,使俄國人民大批死于戰禍、饑餓和疾病。同樣嚴重的是新成立的蘇聯與西方世界之間的關系惡化了。蘇聯領導人懷有的“被資本主義包圍”這種馬克思主義的擔心進一步加深,而西方政治家則對1919年建立的共產國際的無用的宣言過于認真。這種相互的不信任既深刻又持久,因此毒化了隨后十年的國際關系!度蛲ㄊ贰
材料二、注重實際的列寧認識到讓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經濟政策,這一政策允許局部的恢復資本主義,尤其在農業和貿易方面。……對列寧來說,新經濟政策并不意味著社會主義在俄國的結束,而是暫時的退卻,“后退一步是為了前進兩步”。——《全球通史》
材料三、1922年4月,包括蘇俄和德國在內的國際經濟會議在意大利熱那亞召開。根據列寧指示,蘇俄代表團出席會議的基本任務是:在維護國家主權、堅持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努力發展同資本主義國家的正常貿易和經濟合作。會議期間,協約國拒絕了蘇俄的建議。但蘇德雙方簽訂了《拉巴洛條約》。條約規定立即恢復兩國的外交關系并按最惠國待遇的原則發展兩國的經濟關系等。——《全球同時》
請回答:
(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當時的蘇俄面臨著怎樣的內外形勢。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結合所學知識,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新經濟政策意味著“后退一步是為了前進兩步”?
(3)結合材料一,概括說明材料二、三中列寧及布爾什維克黨的內外政策對蘇俄(蘇聯)的重大意義。
(4)材料二、三中列寧制定政策的依據是什么?
10、蘇聯早期領導人布哈林認為,“市場關系的存在……是新經濟政策的決定性因素”“我們過去認為,我們可以一舉消滅市場關系,而實際情況表明,我們恰恰要通過市場關系走向社會主義”。你是否贊同布哈林的觀點?結合俄國十月革命以后,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經驗教訓進行論證,并分析其中反映了哪些哲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