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 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
閱讀思考視窗
毛澤東曾經在《論十大關系》中指出:“蘇聯的辦法把農民挖的好苦。他們采取所謂義務交售制等項辦法,把農民生產的東西拿走太多,給的代價又極低。他們這樣來積累資金,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極大的損害。你要母雞多生蛋,又不給它米吃,又要馬兒跑得好,又要馬兒不吃草。世界上哪有這樣的道理?”
請思考:斯大林時期的農業政策與列寧時期的農業政策相比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參考答案:
1.b 本題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據題干可知,是指新經濟政策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中的農業方面的措施,“是一個政治問題”,即是為了解決當時的政治危機,因此是為了鞏固工農聯盟,進而鞏固蘇維埃政權。
2.b 解答時要注意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中的“戰時”的含義,因此它是一種應急措施。
3.c 新經濟政策是在無產階級國家掌握國家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實行的,其具體體現就是一切涉及國家經濟命脈的重要工礦企業仍歸國家所有。
4.a 考查學生的比較能力。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中國家無條件的占有農民的一切余糧,新經濟政策中農民處理的糧食必須是納稅后剩下的余糧,因此共同點是國家享有優先獲得農民部分農產品的權利。
5.b 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在當時生產力水平比較低的情況下,實行配給制,取消商品貿易,不利于調動人們的生產積極性,因此這是不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狀況的。
6.a 新經濟政策是在無產階級國家掌握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利用商品貨幣關系恢復發展經濟;而斯大林體制是排斥價值規律和商品貨幣關系的。
7.d 蘇聯的農業集體化超越了當時蘇聯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8.b 在斯大林模式下,國家從農民身上拿走的東西太多,不利于農民生產積極性的調動。
9、(1)國內嚴重的經濟危機;國外資本主義國家包圍封鎖。國內戰爭和外國武裝干涉。(答世界大戰也可)(2)放棄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和實踐,開始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指導生產,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3)新經濟政策使國民經濟恢復,蘇維埃政權鞏固。和德國改善關系,打破了西方國家孤立蘇聯的政策,提高了蘇聯的國際地位。(4)實事求是。依據國情和形勢采取靈活的政策。
解析:(1)問主要是依據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背景來回答。(2)問注意新經濟政策的特點的把握。(3)問要注意把材料知識與所學知識相結合。
10、贊同。布哈林的觀點正確反映了俄國的實際情況。十月革命勝利后,列寧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想消滅市場關系,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結果事與愿違,由于這一政策嚴重脫離了俄國生產力發展的水平,不但沒有實現過渡,還在一定程度上釀成了1921年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列寧及時實行了新經濟政策,利用商品和貨幣關系向社會主義過渡。這一政策的核心是利用市場和貨幣關系,恢復發展經濟。實踐證明,列寧找到了一條在小農占優勢的國家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反映了制定經濟政策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要相適應的辯證關系。
解析:本題屬于觀點判斷題,考查學生依據所學知識進行辨析的能力。論證時要注意結合“經驗教訓”,同時要注意思考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兩個方面,還要注意兩種經濟政策的各自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