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歷史教案 > 高中歷史教案 > 高一歷史教案 > 第14課 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精選2篇)

第14課 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

發布時間:2023-07-15

第14課 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精選2篇)

第14課 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 篇1

  14 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

  【課程標準】

  1.了解俄國國內戰爭后蘇維埃政權面臨的形勢,認識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必要性。

  2.列舉“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現,認識其在實踐中的經驗教訓。

  【課標解讀】

  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應該掌握兩項政策實施的背景、原因、目的;兩項政策的內容、實質與實施過程、結果;兩項政策的作用、影響。通過上述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全面評價兩項政策的作用。

  2.斯大林模式:應該把握斯大林模式的基本內容與特點,把握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過程;把握斯大林模式對蘇聯、東歐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產生的作用與影響。應結合歷史發展全面地、公正地評價斯大林模式的歷史作用。

  【考試大綱】

  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

  2.斯大林模式

  【知識梳理】

  一、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1.原因:

  ①國內:被推翻的剝削階級企圖恢復其失去的政權。國內戰爭爆發,蘇俄面臨嚴峻的政治、經濟形勢。

  ②國際:英、法、美、日等資本主義國家隊蘇俄進行了武裝干涉,妄圖扼殺剛剛誕生的               。

  2.內容:

  ①農業方面:實行                   ,農民除保留        、        和          外,其余糧食以極低的價格交售國家;

  ②工業方面:普遍實行                ,將大中企業收歸國有,對小企業實行監督;

  ③流通方面:取消                ,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國家集中分配;

  ④分配原則:強制勞動,實行                   的原則。

  3.評價:

  ①是在特殊時期實行的特殊政策,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保證了               軍事斗爭的勝利。

  ②許多措施超出了戰時需要的限度,影響了工農群眾的積極性。幻想以此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是不符合實際的。

  二、新經濟政策

  1.背景:

  ①國內戰爭結束:國內戰爭結束后,蘇維埃亟待恢復遭到戰爭嚴重破壞的經濟。

  ②經濟政治危機:農民對                的不滿與日俱增。國家也沒能力直接領導和組織所有企業的生產。

  2.實施: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決定實施

  3.內容:

  ①農業方面:以        代替                 。納稅后剩下的糧食由         支配。

  ②工業方面:                企業仍歸國家所有,由         經營;               和

  企業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恢復            。

  ③流通方面:由              轉為允許               。

  ④分配方面:廢除實物配給制,實行按勞分配制。

  4.評價:

  ①實質:是在國家掌握主要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鞏固與擴大工農聯盟,逐步地、間接地過渡到社會主義,推進以發展生產力為核心的社會主義建設。

  ②意義:它的實施使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得到鞏固。找到了一條向

  過渡的正確途徑。

  、斯大林模式

  1.確立:社會主義建設中,經過         化和          化,實行國民經濟發展五年計劃,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確立了新的經濟體制。

  2.內容:實行          ,包括             和              ;實行               的經濟管理體制;實行                          經濟;主要以                管理經濟。

  3.特征:

  ①經濟上:高度的計劃性。

  ②政治上:高度的集權化。

  4.評價:國家能夠按照計劃調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財力資源進行經濟建設,形成了比較齊全的           ,基本上實現了            。但超越了蘇聯生產力的水平,逐漸僵化。

  5.推廣:二戰后誕生的社會主義國家大都照搬蘇聯模式。

  【知識拓展】

  1. 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原因、目的、條件、實質及評價

  原因:①嚴重的經濟困難  ②農民對余糧收集制不滿,出現暴亂,工農聯盟的政治基礎出現危機;

  目的:①克服經濟困難②解決政治危機,鞏固工農聯盟③繼續進行社會主義的探索;

  條件和前提:①無產階級掌握國家政權和經濟命脈②堅持社會主義的道路;內容有四個要點;

  實質:①經濟上,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②政治上,無產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結合,工農聯盟;

  評價: ①調動了工農生產的積極性,使俄國工農業生產逐漸恢復②鞏固了工農聯盟,從而鞏固了蘇維埃政權③這是列寧從俄國國情出發對社會主義進行的有益探索,當時俄國的主要國情是小農占優勢④這是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2.比較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與新經濟政策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貨幣關系,用軍事和行政的手段控制社會的運轉,進而直接進入社會主義;新經濟政策是通過在一定限度內發展資本主義,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改善和鞏固工農聯盟,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這也是新經濟政策“新”之處。

  3.新經濟政策與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的相同點

  注意比較角度。略舉幾個要點:

  ①都是從本國國情出發,對社會主義進行的有益探索。 

  ②都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③都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無產階級政權掌握國家經濟命脈。 

  ④都借助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

  ⑤都引進外資和生產技術,包括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模式。

  ⑥都有利于經濟的恢復、發展,生產力的提高,政權的鞏固。

  4.蘇聯在工業化建設中為什么要優先發展重工業?這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化有哪些不同?為什么會有這些不同?

  原因:①蘇聯處在資本主義包圍之中,帝國主義發動反蘇戰爭的危險依然存在。②俄國重工業落后。

  不同:①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化是從輕工業部門開始的。②蘇聯的工業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證高積累多投資;而資本主義國家的建設資金是靠殖民掠奪、向外國借債等手段籌集。 

  5.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特點、影響及原因

  ①標志:1936年蘇維埃八大。

  ②特征:經濟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以行政命令管理經濟,否定價值規律,排斥商品和市場,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經濟,把開始經濟活動置于指令性計劃之下。政治上權利高度集中,黨政不分,缺少群眾監督,忽視民主與法制,最后導致個人高度集權。

  ③作用:同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基本適應的,在30年代蘇聯大規模集體化和工業化時期以及“二戰”后經濟恢復時期,都有效地發揮了積極作用。

  ④弊端:經濟上管得過死過嚴,缺乏足夠的活力和動力,經濟效益十分低下政治上過分集權,缺少社會主義民主,個人獨斷專行,人民的積極性受到壓抑)

  【走進高考】

  例1. (08四川文綜卷,22)蘇維埃政權頒布的法令規定:“必須實行國家的糧食壟斷,即絕對禁止任何人的糧食貿易……絕對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隱藏糧食。這一措施實行于

  a.1917年十月革命時期              b.蘇維埃俄國內戰時期

  c.蘇俄新經濟政策時期               d.蘇聯農業集體化時期

  解析:b。從題干中材料分析,是蘇維埃政權實施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而這一政策實施的時間是1918~1921年,此時期出于蘇俄三年內戰期間。故b項符合題意。

  例2.(江蘇歷史)下列關于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敘述,不屬于斯大林時期的是

  a.推進以重工業為重點的工業化             b.形成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

  c.聯合個體小農經濟并改造為大規模集體經濟 d.以“民主社會主義”取代科學社會主義

  解析:d。從此題是逆向選擇題。主要考查對基礎知識的再認再現能力。d項是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政策。

  例3.(廣東單科)(17分)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節選)   

  【材料一】1928年蘇聯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計劃的目的是使國蒙富強,在軍事上和工業上自給自足。工業化,特別是重工業的發展,是計劃的核心。在沒有外國貸款的情況下進行的工業化,農業部門成為重要的資金來源。集體化使大規模的農莊代替了以往的小塊田地,這就使資本(機器、拖拉機等)應用于土地成為可能,這有利于提高人均產量。集體化又使上級機關更容易通過管理手段來控制集體農莊的剩余產品。

  ——據(美)帕爾默、科爾頓:《世界近現代史》

  (1)1928年后蘇聯農業政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原因是什么?(3分)

  (2)從工業與農業關系的角度,評價斯大林時期形成的經濟體制。(6分)

  (1)實施農業集體化政策。為了滿足國內工業化的需要。

  (2)短期內使蘇聯工業特別是重工業和軍事工業飛速發展,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業強國;但不利于農業的發展;從長遠來看對工業的發展也不利;造成了國民經濟發展的比例嚴重失調,影響了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

  【課時訓練】

  一、單選題

  1. 下圖漫畫題為《片面的經濟》,反映了20世紀三十年代蘇聯的國民經濟狀況。該狀況

  是     

  a.國民經濟比例失調                   b.軍事工業遙遙領先

  c.民眾衣食住行先進                   d.經濟體制健康發展

  2. 有一段時期,明斯克生產的一粒紐扣在當地售價是1盧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售價也是1盧布,而在萬里之外的海參崴售價仍是1盧布。這一時期應該是

  a.沙皇統治時期                       b.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時期

  c.新經濟政策時期                     d.斯大林體制時期

  3. 列寧說:“我們在奪取政權時便知道,不存在將資本主義制度具體改造成社會主義制度的現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會主義者處理過這類問題。……我必須根據實踐做出判斷。”根據這一思想,列寧進行了以下探索①戰時共產主義政策②新經濟政策③提出工業化方針④實行農業集體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③④

  4. 1921年,新經濟政策通過后,有共產國際里的革命者尖叫道:“列寧要把我們帶到哪里去?”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此人

  a.沒有弄清楚社會主義的本質是什么         b.認為列寧在俄國恢復了資本主義

  c.存在嚴重的“左傾幼稚病”               d.與列寧有階級利益的沖突

  5. 十月革命后,列寧提出:“在全國范圍內用有計劃有組織的產品分配來代替貿易”。“盡量迅速地實行最激進的措施,來準備消滅貨幣”。下列哪一選項體現了列寧的主張(   )

  a.新經濟政策  b.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c.《四月提綱》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6.  1928年,蘇聯政府決定采取非常措施,強迫富裕農民把多余的糧食按固定價格賣給國家,違抗者的糧食和農具將被沒收,并被判處徒刑。這種做法直接違背了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的精神

  c.農業集體化政策                   d.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精神

  7. 在1919年的俄國,一位城市居民用100盧布在市場上購買了100斤糧食。請判斷這種現象是真是假?其依據是什么?                                       

  a.假的,余糧收集制,農民沒有剩余糧食 

  b.真的,新經濟政策,恢復了自由貿易

  c.假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取消一切自由貿易

  d.真的,余糧收集制,農民出售了自己的剩余糧食

  8. 《走向21世紀的中國和世界》一書指出:“20世紀在世界現代化發展道路上有著三次重要改革調整機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國……”其中,“20年代初的俄國”的調整改革機遇指的是俄國的           

  a.十月革命                         b.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c.新經濟政策                       d.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的確立

  9. 按重要性進行產業排序,下列各項中符合“斯大林模式”的是           

  a.重工業、輕工業、農業             b.農業、輕工業、重工業

  c.輕工業、重工業、農業             d.農業、重工業、輕工業

  10. 這是流行于前蘇聯的一則笑話:某主婦到食品店買肉,“有肉賣嗎?”“沒有。”“那牛奶呢?”“我們只管賣肉,過街那家店才有牛奶賣。”這則笑話

  a.表明了蘇聯人特別喜歡吃肉、喝牛奶    b.說明了社會主義不能迅速發展生產力

  c.諷刺了蘇聯的日用物資短缺問題        d.贊揚了蘇聯人特別有幽默感

  11. 列寧說:“當正面攀登受到阻礙、不能前進到山頂時,就要有勇氣走一段困難、危險的下山路。去尋找能夠登上山頂的新路線。”文中“走一段困難、危險的下山路”在列寧領導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具體是指         

  a.強制勞動,實行“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則

  b.中小企業和國家暫時無力經營的企業,允許本國和外國的資本家經營

  c.實行排斥市場的指令性計劃經濟 

  d.允許集體農莊莊員擁有一定數量的自留地和飼養一定數量的牧畜

  12. 斯大林時期的經濟體制的本質特征是                                   

  a.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b.權力高度集中,缺乏群眾監督

  c.忽視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律建設     d.肯定價值規律和商品市場關系

  13. 新經濟政策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對比,在哪些方面進行了調整?①生產資料所有②流通領域③勞動產品的分配④勞動者的地位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4. 列寧認為:“不摧毀舊的社會經濟結構——商業、小經濟、小企業、資本主義,而是活躍商業、小企業、資本主義,審慎地逐漸地掌握他們。”在這一思想指導下,蘇俄實行了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

  c.社會主義工業化政策              d.農業集體化政策

  15. 1921年,列寧在紀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時說:“重要的是,堅冰已經打破,航路已經開通,道路已經指明。”其中“道路已經指明”的含義是                   

  a.集中全國財力、物力去戰勝敵人    b.小農占優勢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

  c.優先發展重工業,實現工業化      d.確立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

  16. 影響下圖曲線變化的因素有①第一次世界大戰②戰時共產主義政策③新經濟政策④斯大林經濟體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7. (xx年上海)列寧認為,既然俄國無法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那么就“應該利用資本主義作為小生產和社會主義的中間環節”,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a.新經濟政策   b.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c.工業化政策  d.農業集體化政策

  18.新經濟政策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國家控制經濟命脈                   b.無產階級掌握了國家政權

  c.在一定限度內恢復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d.建立起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

  19. 列寧說:“我們原來打算直接用無產階級國家的法令,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生產和產品的分配。現實生活說明我們犯了錯誤。”這一“錯誤”產生的根本原因是

  a.忽視了生產關系必須要適應生產力水平這一客觀規律

  b.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c.過高地估計了人民的思想覺悟

  d.為了戰勝國內外的敵人,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

  20.實施新經濟政策改變不了社會主義性質,這是因為

  a.農民歡迎用固定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  

  b.國家大中小工業都收歸國有

  c.一切涉及國家經濟命脈的重要工礦企業仍歸國家所有

  d.在流通領域實行自由貿易

  二、非選擇題

  2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8年列寧說:“在一個遭受帝國主義戰爭破壞的國家里,實行余糧收集制,禁止自由貿易……不僅是維持生活和對付戰爭,已經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務,而是共產主義的任務,是推進社會主義的主要途徑。”

  --------摘自《蘇聯史》

  材料二  我們原來打算直接用無產階級國家的法令,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生產和產品分配。現實生活說明我們犯了錯誤。

  -------摘自《列寧選集》

  材料三  1921年列寧又說:“目前已很清楚,我們用沖擊的辦法,即用簡捷、迅速、直接的辦法實現社會主義生產和分配的原則的嘗試已經失敗了。……政治形勢向我們表明,在許多問題上,必須退到國家資本主義上去,從沖擊轉到圍攻的方法上去。”                     

  -------摘自《蘇聯興亡史》

  材料四   必須再退,再后退,從國家資本主義轉到由國家調節買賣業和貨幣流通,商品交換沒有得到絲毫結果,私人市場比我們強大,通常的買賣、貿易代替了商品交換。

  -------摘自《列寧全集》

  回答:

  (1)材料1是針對什么政策而言的?(4分)

  (2)結合材料互和材料2說明列寧實施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戰爭需要之外,主要的目的是什么?(4分)

  (3)材料3說明蘇俄的經濟政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變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6分)

  (4)材料4中的“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6分)

  (5)結合材料歸納從蘇俄經濟政策的轉變中能得出什么結論?(4分)

  22.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斯大林在論述蘇聯的工業化時說:“在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通常是從輕工業開始的。由于輕工業同重工業比較起來,需要的投資少,資本周轉快,獲得利潤比較容易,所以在那里,輕工業積累了利潤并把這些利潤集中于銀行。這才輪到重工業,積累才開始逐漸轉到重工業中去,造成重工業發展的條件但這是一個需數十年之久的長期過程。……共產黨當然不能走這條道路,所以必須趕快發展重工業,如果這事做遲了就要失敗”。

  ——《斯大林選集》下卷

  材料二   毛澤東在評論蘇聯的工業化時說:“蘇聯片面地注重重工業,忽視了農業和輕工業,因而造成市場上的貨物不夠,貨幣不穩定”。

  ——《毛澤東選集》

  材料三   歷史學家評論蘇聯的工業化時說:“斯大林在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時,早就提出了‘工業是主導,農業是基礎’,‘要發展工業就必須從農業開始’的重要論斷。他在理論上一再反對把農業作為工業的殖民地,但實際上是把農業作為殖民地了。蘇聯工業化一開始時,農民不但要交納直接稅和間接稅,還得通過低價出售農產品和高價買進工業品。例如,1936年蘇聯政府從一個區收購小麥,每公斤付給農民13盧布,而政府出售面粉時,則作價93盧布。……國家售價比購價高出5~6倍。結果,使農業生產遭受到嚴重的破壞。在蘇聯工業化短短的十幾年內,曾發生兩次較大的農業危機。……蘇聯全國大約餓死1000萬人。”

  ——《斯大林時期蘇聯工業化的理論和實踐》

  請回答:

  (1)依據材料一分析,通常工業化應按什么途徑進行?為什么要按這種途徑進行?(2分)

  (2)斯大林認為,蘇聯產工業化應按什么途徑進行?為什么采取這樣的途徑?(3分)

  (3)據材料二、三分析,蘇聯采取的工業化途徑造成了什么問題?(3分)

  (4)蘇聯的工業化過程為我們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提供了什么經驗教訓?(3分)

  14 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 -―10  adcab  bccac    11——20  bacbb  bacac

  二、非選擇題

  21 .

  (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4分)

  (2)推進社會主義,按共產主義原則調整國家的生產和產品分配。(4分)

  (3)以新經濟政策代替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國家資本主義。(6分)

  (4)由商品交換(以物易物)退到私人買賣,發展商品生產。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6分)

  (5)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則。或: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規律。(4分)

  22.

  (1)首先發展輕工業,然后發展重工業。發展輕工業所需資金較少,易于獲得利潤,為重工業積累資金。(2分)

  (2)蘇聯應首先發展重工業。蘇維埃國家面臨帝國主義的包圍,必須首先發展重工業以保衛蘇維埃政府。(3分)

  (3)造成輕工業生產落后,不能滿足人民的消費需要;貨幣不穩定;犧牲了農業和農民的利益,嚴重地破壞了農業生產。(3分)

  (4)必須保證農業、輕工業、重工業有比例地平穩發展,才能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基礎。(3分)

第14課 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 篇2

  第14課  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

  課程標準解讀

  對斯大林模式歷史功過的評價,我國學術界主要有以下兩種觀點:一種是“功大于過” 說。他們認為,評價經濟建設應該有一個客觀標準,這個標準應該是:是否符合國情和世界形勢,是否有利于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利于綜合國力的提高。用這樣的標準去衡量斯大林模式,其功績是抹煞不了的。一種是“過大于功”說。有人認為,斯大林體制的弊端包括政治上的不民主和“肅反”嚴重擴大化,經濟上國民經濟發展嚴重不協調以及外交政策方面的大國主義。它不應當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學習“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明確以下三維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掌握蘇維埃政權剛成立時嚴峻的政治、經濟形勢;掌握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內容及評價。

  ●掌握國內戰爭勝利后,國內的政治、經濟形勢;掌握政策的內容及評價。

  ●掌握斯大林體制的形成、內容、評價及影響。

  2、過程與方法

  ●結合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與新經濟政策的內容,培養運用唯物主義觀點認識、分析和比較問題的能力。

  ●結合斯大林經濟體制的形成過程,培養深入分析問題的能力和重要歷史現象的評價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新經濟政策的學習,認識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從國情出發,是蘇俄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途徑。

  ●通過學習俄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確立,認識社會主義有頑強的生命力,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信心。

  自主學習精要

  一、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1、背景:

  (1)十月革命后,在落后的俄國誕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2)十月革命后,協約國帝國主義對蘇俄進行了武裝干涉,妄圖扼殺剛剛誕生的蘇維埃政權。

  (3)國內戰爭爆發,蘇俄面臨著極為嚴峻的政治經濟形勢。

  面對極為殘酷的戰爭環境,蘇維埃政府提出“一切為了前線”,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即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2、內容:實行余糧征集制,農民除保留口糧、種子糧和飼料糧食外,其余糧食以極低價格交售國家;普遍實行工業國有化,將大中企業收歸國有,對小企業實行監督;取消商品貿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國家集中分配;強制勞動,實行“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則。

  3、評價:(1)進步性: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實行的,在當時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保證了軍事斗爭的勝利。

  (2)局限性:它的許多措施超出了戰時需要的限度,后來戰爭基本結束,情況不僅沒有緩解,反而進一步加強。其原因在于,布爾什維克黨幻想以此直接過渡到純粹的社會主義經濟形式。

  思維激活

  說一說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實行的?主要內容有哪些?如何評價?

  做一做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物,這里的“特殊歷史條件”包括   ①國內外反動力量過于強大  ②俄國受到帝國主義威脅  ③俄國的相對貧困落后  ④鞏固蘇維埃政權是最重要的任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二、新經濟政策:

  1、背景:國內戰爭勝利后,蘇維埃亟需恢復遭到戰爭破壞的經濟,但是農民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不滿與日俱增,頻繁發生暴動。國家也沒有能力直接領導和組織所有企業的生產。

  2、實施:為了解決國內的經濟困難和政治危機,1921年3月,俄共(布)召開了第十次代表大會,會上決定以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由此開始了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的過渡。

  3、內容:在農業方面,以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納稅后剩下的糧食由農民自己支配,糧食稅的數額大大低于余糧征集制。在工業方面,關系國家經濟命脈的企業仍歸國家所有,由國家經營;中小企業和國家暫時無力經營的企業,允許外國和本國資本家經營;恢復私人小企業。在流通方面,由產品交換轉為允許自由貿易。

  4、意義:(1)理論意義:它的實施,表明俄共布放棄了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和實踐。這是列寧對在小農占優勢的俄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進一步探索的結果。他找到了一條使落后的俄國過渡到社會主義的途徑,這就是確立與落后的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

  (2)實踐意義:新經濟政策實施后,受到廣大工人和農民的支持,使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蘇維埃政權得到鞏固。

  思維激活

  說一說  新經濟政策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實行的?主要內容有哪些?實施的意義如何?

  做一做  1921年實行的新經濟政策   ①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發展  ②是蘇維埃政權的經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的倒退  ③是利用市場和價值規律發展經濟的一種嘗試  ④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重要步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三、斯大林體制:

  1、形成過程:列寧逝世后,斯大林逐漸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開始領導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經過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實施國民經濟發展五年計劃,取消新經濟政策,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蘇聯確立了新的經濟體制。

  2、主要特征: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實行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實行排斥市場的指令性計劃經濟;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

  3、評價:(1)積極影響:在這種體制下,國家能夠按照計劃調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財力資源,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基本上實現了工業化。1940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僅次于美國。

  (2)消極影響:但是它超越了蘇聯生產力的水平:在經濟建設中,由于片面發展重工業,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由于忽視消費品生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國家為了積累資金,從農民身上拿走的東西太多,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長期僵化的執行計劃指令,壓抑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越來越阻礙蘇聯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3)對其他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會后誕生的社會主義國家大都照搬這種經濟模式。

  思維激活

  說一說  斯大林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其主要特征有哪些?如何評價其影響?

  做一做  斯大林模式在經濟方面的主要表現有   ①實行單一的公有制  ②實行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  ③實行市場調節的指導性計劃經濟  ④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核心問題突破

  1、考點一: 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認識

  學法指要:首先要注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運用,既要看到其進步性,還要注意其局限性;另外要注意“戰時”的含義。

  思維開放線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最初是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以及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物資極端缺乏的條件下被迫采取的。為了把有限的財力、物力集中起來保證戰爭的需要,在經濟領域中實施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史稱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以上就是其最初實施的特殊歷史條件和最初目的。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從1918年夏開始推行,1919年春形成一種特殊的經濟體制,1920年發展到高潮。其特點是排斥商品貨幣關系,撇開市場,采用軍事性行政命令的方法,超越了蘇俄當時的生產力水平。

  之所以說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一個巨大的成功,依據在于此政策作為應戰解危的非常措施是成功的。因為在特殊的條件下被迫采取帶有軍事性的非常措施,這在當時是完全必要的,也是惟一可行的政策,它使蘇俄政權能夠在殘酷的戰爭條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國的財力、物力,保障戰爭的勝利。

  案例拓展園: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后,布爾什維克黨“設想不必先經過一個舊經濟適應社會主義經濟的時期就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在這一設想之下采取的經濟政策是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

  c.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

  d.農業集體化方針

  答案:a

  解析   本題屬于材料解析型選擇題,考查學生從材料中提取信息并分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時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結合所學知識就可以判斷出這一經濟政策是指新經濟政策。

  2、考點二:新經濟政策

  學法指要:注意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消極影響來理解新經濟政策實行的背景,從而理解其實行是為了解決國內的經濟困難和政治危機。新經濟政策的特征要注意從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對比中理解。其歷史意義要注意放到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過程中來理解。

  思維開放線  從原因看,其出現有深刻的歷史和社會原因,主要從兩方面分析。首先,直接原因是為了克服由直接過渡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所造成的消極后果,擺脫面臨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其次,從深層次說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作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一種模式在實踐中遭到失敗。

  從本質特征看,新經濟政策是堅定的無產階級政策,目的是為了建設社會主義,其本質特征是在無產階級掌握政治、經濟領導權的前提下:第一,允許資本主義在一定范圍和一定程度上恢復和發展,利用國家資本主義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第二,利用商品貨幣關系建設社會主義;第三,實行按勞分配原則,利用物質利益,調動人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從意義看,首先,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生產穩步恢復。它滿足了勞動者的經濟要求,受到廣大農民、工人的歡迎,鞏固了工農聯盟,使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其次,它探索出了在小農占優勢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和方法,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為在蘇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條件;再次,新經濟政策是列寧根據蘇俄經濟落后、生產力低下的情況制訂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方案,是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突破,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新道路、新方法的偉大實踐,是對傳統社會主義理論的一次重大突破,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同時也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國際意義。

  案例拓展園:針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弊端,有人對列寧說,我們過去認為可以一舉消滅商品經濟,走向社會主義,但實際情況表明,必須發展商品經濟。此后蘇維埃政權

  a采取余糧收集制   b建立戰時經濟體制

  c實施新經濟政策   d頒布新的土地法令

  答案:c

  解析:取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是新經濟政策,而且新經濟政策的特征是利用商品和市場,發展商品經濟。

  3、考點三:20世紀初蘇俄(蘇聯)四次經濟政策的調整

  學法指要:首先要注意梳理出十月革命之初、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以及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四個階段,調整的原因要注意從當時的形勢來思考;啟示要注意影響經濟政策制定的因素即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的運用。

  思維開放線  調整過程:①1917年,蘇俄十月革命勝利之初,把私有銀行、鐵路、大企業收歸國有。壟斷對外貿易。②1918—1921年,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③1921~1927年,實行新經濟政策。③從1927年起,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農業集體化政策。

  調整原因:①為鞏固蘇維埃政權,發展社會生產,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②為粉碎國內外敵人進攻,保衛蘇維埃政權,發展社會主義革命建設事業。③由于戰爭破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影響使蘇俄國民經濟面臨崩潰,蘇維埃政權面臨經濟和政治危機。④為了在蘇聯建成社會主義,避免落后挨打。

  啟示:①制定經濟政策一定要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②要從國情出發,保證農、輕、重工業平衡發展。

  案例拓展園:結合相關社會背景,概述十月革命后到二戰前蘇聯(俄)農業政策的重大變化及其影響。從中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答案:變化及影響:①十月革命勝利,工農蘇維埃政府成立。沒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改變了土地所有制形式.鞏固了新生蘇維埃政權。②三年國內戰爭時期面臨內憂外患,實施余糧征集制。保障了軍事勝利,但損害了農民的利益。③1921年國內經濟困難和政治危機。用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納稅后的余糧歸農民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許農民租佃土地和雇傭勞工,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改善和鞏固了工農聯盟。④斯大林領導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實施農業集體化方針。一定程度上為蘇聯工業化提供了條件。但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造成農業的長期落后。啟示:農業政策的制定,必須切實維護和保障農民的利益;必須從實際出發.適合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解析   十月革命勝利后,蘇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蘇維埃政權。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其社會制度發生重大變革的時代。在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過程中實現了兩大轉折: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俄國向新經濟政策的俄國的轉變,從新經濟政策的蘇聯向社會主義蘇聯的轉變。結合各個時期的特點概括各個時期的農業政策及其影響。

  4、考點四: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與新經濟政策的比較

  學法指要:要注意從兩種經濟政策實施的背景、目的、內容及其影響等方面來比較其相同點和不同點。

  思維開放線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蘇維埃政權在1918~1921年國內戰爭期間實行的一系列經濟政策。戰爭結束后,鑒于形勢的變化,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重新考慮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于1921年提出了新經濟政策。兩種政策都是無產階級政權實施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措施,具有明顯的社會主義性質,同時也存在著明顯的對立。

  在目的方面:前者是集中力量應付戰爭,后來借此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后者則是恢復發展生產,在此基礎上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

  在內容上:前者取消商品和貨幣關系,按照共產主義原則分配產品;后者則是利用商品和貨幣關系,實行國家資本主義,以此發展和壯大社會主義經濟。

  在成效方面:前者有利于集中力量戰勝敵人,但在戰爭結束后引起了社會動亂;后者則促進經濟的恢復發展,鞏固了工農聯盟,穩定了社會秩序,進一步鞏固了蘇維埃政權。

  實施證明,前者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后者則是在小農經濟占優勢的俄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探索,為俄國人民指明了發展道路,其中的原則和經驗對各國社會主義事業具有指導和借鑒意義。

  兩種政策的交替說明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肯定了商品貨幣關系的重要作用,采用了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找到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案例拓展園:新經濟政策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國家控制一切經濟命脈

  b.無產階級掌握國家政權

  c.在一定限度內恢復資本主義,發展商品生產

  d.對資本主義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答案:c

  解析   主要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比較能力。a、b兩項是兩者的相同點,d項不符合史實,故選c項。

  5、考點五: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與失誤

  學法指要:首先要注意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含義是指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和經濟現代化。

  思維開放線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主要包括:一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主要通過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即生產資料的國家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二是實現經濟現代化,1937年,基本實現了工業化,農業的耕種現代化即機械化初步實現,但農業生產卻長期停滯不前,三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制度。

  失誤:①片面發展重工業,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片面強調產值和產量,造成產品單調,質量低劣,使許多產品無人問津,大量積壓。經濟粗放發展,效益低下,造成國家資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費。五年計劃的制定和實施往往受國內外政治形勢和領導人意志的影響,非經濟的方法對計劃的實施起了消極的作用,高度指令化和過分集中妨礙各地區、各企業的積極性。商品貨幣關系處于受限制、受排斥的狀態。工農間、城鄉間缺乏各種流通渠道。②忽視輕工業的發展造成消費品的供不應求,影響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③蘇聯是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對改造小農經濟缺乏經驗,工作中注重農民利益不夠,不少領導人追求集體化速度,公然采取行政手段強迫農民加入農莊,嚴重損害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牧生產量進一步下降;在相當長時間內忽視農業的投資和發展,致使整個國民經濟無法達到有計劃按比例的發展。

  案例拓展園:1928年,蘇聯政府決定采取非常措施,強迫富裕農民把多余的糧食按固定價格賣給國家,違抗者的糧食和農具將被沒收,并被判處徒刑。這種做法直接違背了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的精神

  c.農業集體化政策

  d.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精神

  答案:b

  解析   主要考查學生對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新經濟政策的農業政策規定,納稅后剩下的余糧由農民自己支配,材料明顯違背了這一精神。

  高考經典感悟

  例1  (•廣東•32)評價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歷史作用時,首先應看它是否有利于 

  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戰爭     b.把革命理想變為現實

  c.促進生產的恢復與發展     d.維護新生政權的權威

  答案:a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對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在內外局勢危急的情況下,蘇俄政府采取的非常措施,其直接目的粉碎國內外敵人的進攻,保障軍事上的勝利。這是評價這一政策的出發點。

  例2  (•上海•23)蘇俄實施新經濟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消除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不利影響

  b.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

  c.加強無產階級對經濟的指導

  d.平息工人罷工和農民暴動

  答案:b

  解析  本題為最佳選擇題,要注意對“根本目的”的理解,根本目的是指同一事物的若干目的中最本質、居支配地位的因素。a、c、d項,都是實行新經濟政策的某一方面的目的和原因。而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才是根本性的。

  例3  (•上海•15)1920年,蘇俄農民中流傳這樣的說法:“土地屬于我們,面包卻屬于你們;水屬于我們,魚卻屬于你們;森林屬于我們,木材卻屬于你們。”它反映的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a.保障了農民的利益     b.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  

  c.實行了軍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貿易制度

  答案:b

  解析  本題屬于材料性選擇題,考查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從材料的內容看,蘇俄實行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嚴重侵犯了農民的利益,故 a項不正確。b項與a項是相反的兩種結論。所以b項敘述是正確的。c、d兩項不是材料反映的問題。

  同步優化訓練

  一、選擇題

  十月革命勝利后,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蘇維埃俄國實行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請回答1~2題。

  1.列寧指出,關于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的問題主要是一個政治問題,因為這個問題的本質是關系到

  a.使農民獲得徹底解放         b.鞏固工農聯盟

  c.避免農民倒向資產階級方面   d.小農的經濟利益

  2.蘇俄實施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a.是一種恐怖政策              b.是一種應急措施

  c.是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d.沒有發揮積極作用

  新經濟政策是列寧在總結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教訓后找到的一條適合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請回答3~5題。

  3.實施新經濟政策改變不了社會主義性質,這是因為 

  a.農民歡迎用固定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 

  b.國家大中小工業都收歸國有

  c.一切涉及國家經濟命脈的重要工礦企業仍歸國家所有

  d.在流通領域實行自由貿易

  4.新經濟政策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農業方面的共同點是

  a.國家享有優先獲得農民部分農產品的權利

  b.農民自由支配交國家后剩余的農產品

  c.禁止農產品自由貿易

  d.在農村推廣合作制

  5.在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過程中,蘇維埃政權實施的經濟政策最符合當時社會情況和客觀經濟規律的是

  a.實行余糧征集制

  b.廢除配給制,允許自由貿易

  c.普遍實行工業國有化

  d.實行單一的公有制

  在蘇聯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逐步形成了斯大林體制。請回答6~8題。

  6、斯大林時期的經濟政策與列寧的經濟政策最大的區別在于

  a.對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的認識  

  b.對工農聯盟和農業發展的認識

  c.對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認識  

  d.對社會主義分配原則的認識

  7.下列關于蘇聯農業集體化方針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蘇聯農業政策發生了變化          

  b.主要是通過行政手段實現的

  c.為蘇聯工業化的實現創造了條件   

  d.與當時生產力水平基本適應

  8、下列關于斯大林模式的評價,正確的是   ①是在蘇聯處于資本主義列強包圍的形勢下形成的  ②它極大地調動了蘇聯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③它使蘇聯迅速實現了工業化  ④它有嚴重的缺點和弊端,并對以后蘇聯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其它各領域的發展起了嚴重的阻礙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二、非選擇題

  9、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長期的內戰和干涉對有關的所有黨派都是一場災難。它使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沿岸的俄國農村的土地荒廢,使俄國人民大批死于戰禍、饑餓和疾病。同樣嚴重的是新成立的蘇聯與西方世界之間的關系惡化了。蘇聯領導人懷有的“被資本主義包圍”這種馬克思主義的擔心進一步加深,而西方政治家則對1919年建立的共產國際的無用的宣言過于認真。這種相互的不信任既深刻又持久,因此毒化了隨后十年的國際關系。——《全球通史》

  材料二、注重實際的列寧認識到讓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經濟政策,這一政策允許局部的恢復資本主義,尤其在農業和貿易方面。……對列寧來說,新經濟政策并不意味著社會主義在俄國的結束,而是暫時的退卻,“后退一步是為了前進兩步”。——《全球通史》

  材料三、1922年4月,包括蘇俄和德國在內的國際經濟會議在意大利熱那亞召開。根據列寧指示,蘇俄代表團出席會議的基本任務是:在維護國家主權、堅持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努力發展同資本主義國家的正常貿易和經濟合作。會議期間,協約國拒絕了蘇俄的建議。但蘇德雙方簽訂了《拉巴洛條約》。條約規定立即恢復兩國的外交關系并按最惠國待遇的原則發展兩國的經濟關系等。——《全球同時》

  請回答:

  (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當時的蘇俄面臨著怎樣的內外形勢。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結合所學知識,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新經濟政策意味著“后退一步是為了前進兩步”?

  (3)結合材料一,概括說明材料二、三中列寧及布爾什維克黨的內外政策對蘇俄(蘇聯)的重大意義。

  (4)材料二、三中列寧制定政策的依據是什么?

  10、蘇聯早期領導人布哈林認為,“市場關系的存在……是新經濟政策的決定性因素”“我們過去認為,我們可以一舉消滅市場關系,而實際情況表明,我們恰恰要通過市場關系走向社會主義”。你是否贊同布哈林的觀點?結合俄國十月革命以后,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經驗教訓進行論證,并分析其中反映了哪些哲學原理?

  閱讀思考視窗

  毛澤東曾經在《論十大關系》中指出:“蘇聯的辦法把農民挖的好苦。他們采取所謂義務交售制等項辦法,把農民生產的東西拿走太多,給的代價又極低。他們這樣來積累資金,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極大的損害。你要母雞多生蛋,又不給它米吃,又要馬兒跑得好,又要馬兒不吃草。世界上哪有這樣的道理?”

  請思考:斯大林時期的農業政策與列寧時期的農業政策相比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參考答案:

  1.b   本題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據題干可知,是指新經濟政策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中的農業方面的措施,“是一個政治問題”,即是為了解決當時的政治危機,因此是為了鞏固工農聯盟,進而鞏固蘇維埃政權。

  2.b   解答時要注意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中的“戰時”的含義,因此它是一種應急措施。

  3.c   新經濟政策是在無產階級國家掌握國家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實行的,其具體體現就是一切涉及國家經濟命脈的重要工礦企業仍歸國家所有。

  4.a   考查學生的比較能力。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中國家無條件的占有農民的一切余糧,新經濟政策中農民處理的糧食必須是納稅后剩下的余糧,因此共同點是國家享有優先獲得農民部分農產品的權利。

  5.b    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在當時生產力水平比較低的情況下,實行配給制,取消商品貿易,不利于調動人們的生產積極性,因此這是不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狀況的。

  6.a   新經濟政策是在無產階級國家掌握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利用商品貨幣關系恢復發展經濟;而斯大林體制是排斥價值規律和商品貨幣關系的。

  7.d   蘇聯的農業集體化超越了當時蘇聯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8.b   在斯大林模式下,國家從農民身上拿走的東西太多,不利于農民生產積極性的調動。

  9、(1)國內嚴重的經濟危機;國外資本主義國家包圍封鎖。國內戰爭和外國武裝干涉。(答世界大戰也可)(2)放棄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和實踐,開始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指導生產,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3)新經濟政策使國民經濟恢復,蘇維埃政權鞏固。和德國改善關系,打破了西方國家孤立蘇聯的政策,提高了蘇聯的國際地位。(4)實事求是。依據國情和形勢采取靈活的政策。

  解析:(1)問主要是依據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背景來回答。(2)問注意新經濟政策的特點的把握。(3)問要注意把材料知識與所學知識相結合。

  10、贊同。布哈林的觀點正確反映了俄國的實際情況。十月革命勝利后,列寧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想消滅市場關系,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結果事與愿違,由于這一政策嚴重脫離了俄國生產力發展的水平,不但沒有實現過渡,還在一定程度上釀成了1921年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列寧及時實行了新經濟政策,利用商品和貨幣關系向社會主義過渡。這一政策的核心是利用市場和貨幣關系,恢復發展經濟。實踐證明,列寧找到了一條在小農占優勢的國家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反映了制定經濟政策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要相適應的辯證關系。

  解析:本題屬于觀點判斷題,考查學生依據所學知識進行辨析的能力。論證時要注意結合“經驗教訓”,同時要注意思考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兩個方面,還要注意兩種經濟政策的各自的特點。

  閱讀思考視窗參考答案:

  列寧時期實行了新經濟政策,在農業領域用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推動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鞏固了工農聯盟。在斯大林時期,取消了新經濟政策,由于中央的推動和壓力,蘇聯各地出現了農業集體化高潮。

第14課 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精選2篇) 相關內容:
  • 第三冊社會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原則(精選2篇)

    科目思想政治題目第二課第一框社會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準則p19(章、節、頁)教學目的和要求①記住法律準則的特點。②掌握無規矩不成方圓的寓意,即做任何事情要有規矩,懂規矩,守規矩,并用以指導自己的日常行為。...

  • 第四冊依法維護社會公共生活(精選3篇)

    教學目標認知目標 使學生弄清以下概念;公共安全、社會管理秩序。初步掌握以下知識:法律規范作用的表現,法律規范和協調人際關系,我國法律在維護社會公共秩序方面的作用,擾亂社會公共秩序的危害。...

  • 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通用2篇)

    三、課標要求:了解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認識其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意義。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 ①了解鄧小平南方談話及其重要作用,認識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

  • 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 教學設計(通用2篇)

    示例1.導入的過程提問:十年“文化大革命”給中國帶來了哪些損失?設想一下當時人民最大的希望是什么?教師小結(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過三年恢復和三年改造,開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也開始在實踐中探索建...

  • 第12課  新潮沖擊下的社會生活(精選2篇)

    第12課 新潮沖擊下的社會生活【課程標準】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因素。以我國過近代報刊、電影的逐漸普及為例,說明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巨大變化。...

  • 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精選2篇)

    一、教法建議 【拋磚引玉】 在本課教學中,有很多知識點比較抽象,理論性強。為了使學生便于記憶和理解,教師可以多設計一些形象化的圖表進行講解。...

  •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精選15篇)

    第10課 一、教學目標與分析依據課程標準和教科書,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1.知識與技能目標(1)了解改革開放后鄧小平提出的“四項基本原則”;中共十二大上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中共十三大鄧小平提出黨在社會主義...

  • 國際社會的主要成員教案(通用2篇)

    高一政治教學案2---21第八課:國際社會的主要成員:主權國家和國際組織溫故知新:XX年5月1日,我國第一個省級民族自治地方----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周年。...

  • 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教案(通用3篇)

    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識記社會保障制度的含義、內容和作用,理解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則和重要意義。2、能力目標:通過本框知識的學習,提高閱讀理解、綜合分析和認識問題以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 第一課 第三框 等級森嚴的殿堂——封建社會(通用2篇)

    第三框題 等級森嚴的殿堂——封建社會[教材分析] 講述繼奴隸社會之后的封建社會的生產和社會制度的特點, 也包括兩個層次的內容:第一層次,講封建社會的進步性及剝削關系。 首先指出,'封建社會的生產以農業為主,農民是生產者。...

  • 第一課 第二框 第一個階級社會—奴隸社會(精選2篇)

    第二框 第一個階級社會—奴隸社會[教材分析]本框 講人類第一個階級社會的產生和社會制度的特點。 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第一個層次,指出階級統治的出現。...

  • 探索社會主義的道路(通用2篇)

    第6課 探索社會主義的道路 學案 一.課前導學(一)認清目標 明確要求學習目標重點:中共八大確定的主要任務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難點: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出現嚴重失誤的原因(二)自主學習 充分準備 (預習時順帶把這些題給做了,...

  • 社會小教案(通用3篇)

    活動目標:1、理解兒歌的內容。2、鼓勵幼兒用兒歌表達自己的成長。3、愿意與同伴、老師互動,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4、幼兒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話進行交流。...

  • 國際社會的主要成員(精選3篇)

    課題執筆人羅石文編寫日期執行人執行日期三維教學 目標知道當代國際社會主要由主權國家和國際組織構成。了解主權國家的構成要素及其權利和義務。懂得國際組織的內容和作用。關注國際社會的發展,樹立做負責任大國的心態。...

  • 從一個農民的收支看和諧社會(精選2篇)

    《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的教學設計及說明政史地組 盛金賢一、 教材分析:1、【本課的地位和作用】:《矛盾就是對立統一》是高二哲學常識第三課第一節的第一框,是唯物辨證法中的很重要的一框,是從對立統一以及二者的關系闡述對立統一規律的...

  • 高一歷史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精品久| 夜夜躁很很躁日日躁2020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果冻传媒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亚洲a区在线观看 | 欧美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三年片免费观看大全在线观看了 | 欧美xx高清 | 亚洲成a人片777777美国 |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高潮白浆潮喷正在播放 | 久久网国产 | 在线不卡日本V一区二区 | 日韩欧美伊人 | 亚洲动漫精品无码AV天堂 |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不卡 | 欧美精品网址 | 日本不卡免费在线观看 | 少妇一区二区视频 | 欧美色视频在线播放 | 久久只有精品 | 久久国产精品77777 | 精品国产精品国产自在久国产 | 中文字幕人成人 | 日本公与丰满熄理论在线播放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 | 亚洲涩涩| 日韩av免费一区 | 青青青国产在线视频在线观看 | 少妇人妻中文字幕HD | 一本大道区一区二区三乱码八 |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在线一区 | 久久精品亚洲乱码成在人线 | 国产精品久久网站 | 国产亚洲精品v | 我要看免费黄色片 | 亚洲综合色久 | 日韩欧美激情 | 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蜜臀 | av亚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