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教學案+試題試卷)
教案部分
課題名稱: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課本詳案)
教學目標:概述20世紀50至70年代中國社建道路經驗教訓;曲折性與前進性統一。
重點難點:重點——過渡時期總路線;八大探索;“三面紅旗”;“文革”經濟危害。難點——理解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造;理解“一化”與“三改”關系。
教學方法:觀察法;活動法;自評互評法。
教學過程及板書要點:
新課引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人民面臨著如何在中國這樣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重大問題。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既有輝煌成就和成功經驗,也有嚴重錯誤和沉痛教訓。
教學過程:
專題三第1課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一.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1949—1956,過渡時期)
1.背景
(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民政府領導開展了大規模的土地改革運動和國民經濟恢復工作。
(2)工農業產值和主要產品產量均超過歷史最高水平。
(3)建立在沒收官僚資本基礎上的國營企業和新建國營企業迅速發展。
(4)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為國家開展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奠定了基礎。
2.過程
(1)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的指導方針。
(2)1953年1月—1957年12月,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新中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為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1953年起,國家開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4)1956年底,中國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實質上使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基本上建立起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3.地位: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
中國近現代史上三次社會巨變:辛亥革命;社會主義制度建立;改革開放。
4.問題:社會主義改造后期,存在要求過急、改變過快、形式過于簡單劃一等缺點。
“一化三改造”的內容及其關系?
“一化”指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是三大改造的物質基礎;“三改造”是指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它為工業化的實現創造前提條件。他們之間是互相聯系、互相促進的關系,體現了發展生產力與變革生產關系的有機統一,即發展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系同時并舉。
二.曲折發展的十年(1956—1966,探索時期)
1.正確的探索(探索的開端、探索的前段)
(1)1956年4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了《論十大關系》的報告(標志著中共在實踐中探索本國建設社義道路的開端),主要闡述農、輕、重經濟結構比例問題,實際上提出了開辟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重大問題。
(2)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召開。①形勢背景:中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已經基本解決。②主要矛盾: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③主要任務:把中國盡快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④會議意義: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