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課 跨世紀的世界格局導學案
蘇聯解體使歐洲的政治形勢發生了變化,俄羅斯由戰略進攻態勢轉為戰略防守態勢,北約的東擴是俄羅斯面臨巨大壓力。蘇聯解體加速了歐洲以民族國家為特征的聯邦制國家的解體(如南斯拉夫等);蘇聯的解體也加速了歐洲一體化的進程,為歐盟和北約東擴創造了條件,也為歐洲擺脫美國控制成為獨立的力量提供了前提。
蘇聯的解體使國際社會主義運動遭到嚴重挫折,使歐洲的社會主義面臨更大的困難。但這并不意味著社會主義這一偉大運動的終結,蘇聯解體只是一種社會主義模式的失敗。在當前世界社會主義處于低潮時,仍有一些社會主義國家保持著自己旺盛的生機和活力。人們正從蘇聯的興亡中研究它的經驗教訓,進而為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尋找更為正確的道路。
2、國際政治格局新舊轉換時期的特點
第一,這次世界格局的轉換是在和平條件下進行的;第二,這次世界格局的轉換并不是因為多極格局已經發育成熟所致,這就決定了新舊格局的交替過程必然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第三,這次世界格局的轉換還受地緣政治差異的制約。歐洲國家之間的關系由原來的單一性變成了多重性,亞太地區多元關系相對穩定,這種地緣政治的差異決定了兩地區新舊格局交替的進程和方式都是不同的。第四,世界格局多極化的發展。經濟上,除美國、歐盟、日本外,中國、東盟、拉美的巴西和墨西哥、中東的石油輸出國都是各有優勢的力量點;政治上,美國、俄羅斯、德國、日本、中國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影響。沒有一個大國或國家集團具有單獨左右世界全局的戰略能力;軍事上,除美國、俄羅斯、德國、日本、中國具有巨大潛力外,還出現了地區軍事強國。第五,西西矛盾和南北矛盾均有新發展。兩極格局結束后,以美蘇對抗為核心的東西矛盾已不是世界的主要矛盾,西西矛盾即發達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矛盾上升,已超越控制與反控制的矛盾,逐漸具有相互爭奪的性質。第六,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更加不平衡,經濟競爭更為激烈。發展中國家經濟總體上處于上升趨勢,西方發達國家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受到嚴峻挑戰。第七,局部戰爭、武裝沖突、恐怖主義活動增多,成為影響國際安全的重要因素,如海灣戰爭、前南斯拉夫問題、巴以沖突、美國“9.11恐怖事件”、伊拉克戰爭等。
【典例剖析】
例題: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發生劇變,這表明①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在全世界遭到失敗②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③東歐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缺乏經驗不夠成熟④社會主義國家應走符合本國實際的道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剖析:本題是一道組合選擇題,旨在考查對歷史事件的評價能力,對由史實引申出來的結論和觀點作出正確的判斷。③④兩項從原因方面作了分析總結,②項則上升為對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規律的認識。①項的結論是錯誤的,東歐劇變并不能說明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在全世界遭到失敗,因為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仍在發展,其成就令世人矚目。
答案:c
【探究拓展】
當今世界,歐盟已成為國際舞臺上一支不可輕視的力量。在聯合國、在世界的很多熱點地區,歐盟都作為一支獨立的力量發揮著獨特作用。在伊拉克問題從危機到戰爭的演變過程中,歐盟國家中的法國和德國,都是反對美國單方面解決伊拉克問題的主要力量。在伊拉克戰后重建問題上,法國和德國也都強調要加強聯合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