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課 跨世紀的世界格局導學案
思考:歐盟在一些重要國際問題上,為什么會同美國不一致?
提示:經濟實力是外交活動的后盾。隨著歐洲一體化進程的發展,歐洲在國際事務中欲發揮更大的作用,反對美國獨斷專行,有歐洲一體化“發動機”之稱的法德兩國對美國奉行“單邊主義”很反感。當然歐盟反對美國解決伊拉克問題的原因還涉及許多現實的問題,如歐盟與伊拉克原有的商貿關系、戰后伊拉克重建的利益分配問題等。
[知識拓展]
關于20世紀世界格局變動的影響及認識
20世紀以來國際格局的重大變動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形成的“凡爾賽—貨盛頓體系”。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改變了帝國主義國家的力量對比,帝國主義戰勝國為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召開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調整了它們的歐洲、亞洲與太平洋地區的關系。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第二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形成的“雅爾塔體制”。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力量對比發生重大變化;歐洲在戰爭中受到了嚴重削弱,美國的經濟軍事力量空前膨脹,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頭號強國;蘇聯政治軍事力量壯大,成為世界上惟一能夠與美國抗衡的國家。美蘇在實力均勢的基礎上,按照雅爾塔等國際會議的基本原則,重新劃分世界版圖和勢力范圍,形成了雅爾塔體制。
第三次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世界兩極格局的瓦解,世界朝多極化方向發展。原因是在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后,美國成為惟一的超級大國,兩極格局隨之結束;而世界經濟力量結構的多極化必然導致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認識:國際政治格局實際上是大國爭奪和妥協的產物,由于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爭奪的持久性,妥協的暫時性,任何格局都將發生變化;決定國際政治格局的終極力量是大國間經濟力量的對比;任何國際政治格局都不可能真正緩和國際關系,只能暫時掩蓋諸多矛盾。
[重點、難點]
(一)兩極格局瓦解的因素
1991年12月,蘇聯完全解體,這意味著存在近半個世紀的兩極格局瓦解,東西方“冷戰”局面也隨之結束。究其原因主要有:20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歐聯合、日本崛起相對削弱了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不結盟運動的興起,標志著第三世界國家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有力地沖擊著兩極格局;中國自70年代末以來,實行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國際舞臺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以上因素促使兩極格局瓦解,多極化趨勢發展。而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則直接導致了兩極格局的瓦解。
特別提示:
兩極格局的瓦解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根源是經濟格局的多極化,其直接因素是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
(二)兩極格局結束后,新的世界格局的發展方向
1、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后,美國成為世界上惟一的超級大國,美蘇兩極格局隨之結束。
2、兩極格局結束后,世界形勢的總趨勢是走向緩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顯出現緩和與緊張、和平與動蕩并存的局面。和平與發展是世界發展的主題。
3、“一超多強”,世界格局走向多極化。兩極格局結束后,世界上各種力量出現新的分化和組合。俄羅斯雖然受到國內政治經濟危機的困擾,但仍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時地與美國處于對抗狀態;美國企圖獨霸世界,但遭到包括西方在內的大國的反對;日本因經濟實力的增長,積極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歐洲一體化的進程加快,歐洲地位提高、實力增強;中國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建立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些都將促進新的世界格局走向多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