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傳播媒介的更新學案
高一年級歷史學科必修ⅱ教學案
專題四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三 大眾傳播媒介的更新
【課程標準】
以我國近現代報刊、影視和互聯網的逐漸普及為例,說明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巨大變化。
【教學要求】
1.了解我國近代不同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報刊及其對中國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
2.了解影視事業發展的標志性事件。
3.了解互聯網逐漸普及的基本史實。
4.感受大眾傳播媒體發展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影響,認識到傳媒的力量。
【知識梳理】
一、大眾報業的發展
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報紙的國家之一。(唐代的《邸報》)
2、19世紀40-90年代,在華傳教士辦報占同期中國報刊總數的95%。
3、1873年在漢口出版的《昭文新報》,開創了國人辦報的先例。
4、維新運動中,國人辦報形成高潮,影響較大的有《中外紀聞》、《強學報》、《時務報》等。
二、廣播影視的普及
1、廣播
2、電影:
(1)發展階段: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進口片到國產片的發展過程。中國第一次電影放映是在1896年上海徐園“又一村”放映的“西洋影戲”。
(2)國產電影::
①19xx年《定軍山》是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影片,標志著中國電影事業的起步。
②1931年公映的《歌女紅牡丹》是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
③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有:《孤兒救祖記》、《火燒紅蓮寺》、《姊妹花》、《漁光曲》(在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榮譽獎,是中國第一部獲得國際榮譽的影片。)、《風云兒女》(插曲即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等。
④抗戰后拍攝的有:《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松花江上》、《小城之春》、《萬家燈火》、《三毛流浪記》等。
⑤新中國成立后:略
3、電視的發展
(1)電視在20世紀30年代問世,極大地改變了民眾的日常生活。
(2)我國第一家電視臺是在1958年建立并試播的北京電視臺(標志著中國電視事業的誕生),同年,第一臺國產電視機北京牌電視機在天津誕生。1978年北京電視臺改名為中央電視臺。
三、互聯網與民眾生活的漸變(被稱為第四媒介)
1、互聯網走進民眾生活的原因:現代信息技術的進步,社會正經歷工業時代向信息時代的巨變。
2、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現狀www.
1993年中國的第一條互聯網專線正式開通,經過十多年的高速發展,據信息產業部的統計,到xx年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2.98億人,互聯網普及率超過全球平均水平。
3、互聯網對民眾生活的影響
具體:略
總之,互聯網正在改變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與交往方式,同時也催生著當代中國經濟生活的新觀念和新模式。
【合作探究】
1、大眾傳播媒體發展帶來的影響:
(1)近代報刊和電影以豐富的內容和生動直觀的形象,及時傳遞時事信息,促進了科學知識的普及,開闊了人們的視野。還促進與報紙、影視相關行業的發展。
(2)互聯網正改變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與交往方式,同時也催生著當代中國經濟生活的新觀念和新模式。
2、正確對待互聯網的迅速發展
互聯網給我們提供了豐富多彩、方便快捷的社會政治生活、家庭經濟生活。人們可以足不出戶地從事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活動,空間距離不再是障礙。
過分依賴網絡會導致忽視真實的社會生活,人際關系淡漠。網絡犯罪活動猖獗,網絡道德得不到有效監督,沉迷網絡對青少年身心健康不利。因此必須加強管理,使互聯網發揮它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