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輔導 第6課 羅馬法的起源和發展
《查士丁尼法典》:這是公元528~529年編出的一部法律匯編。它將歷代羅馬皇帝頒布的敕令進行整理、審訂和取舍而成。
《查士丁尼法學總論》(又譯為《法學階梯》):是闡述羅馬法原理的法律簡明教本,也是官方指定的“私法”教科書,具有法律效力。
《查士丁尼學說匯纂》,又譯為《法學匯編》:于公元530~533年編成。這是一部法學著作的匯編,將歷代羅馬著名法學家的學說著作和法律解答分門別類地匯集、整理,進行摘錄,凡收入的內容,均具有法律效力。
《查士丁尼新律》。
《國法大全》的問世,標志著羅馬法已發展到最發達、最完備階段。
★閱讀拓展
羅馬長城與中國長城存在“血緣關系”
歷史和考古學家稱,雖然相隔萬里之遙,但是羅馬長城的修建顯然受到了中國長城的影響。
匈牙利佩齊大學古代史與考古學系教授威茲·佐特說:“雖然目前尚無法證明羅馬長城受到中國長城的直接影響,但間接影響是肯定的。”
與其持相同觀點的還有一些考古學家與歷史學家,他們認為中國長城曾對羅馬長城的修建產生過影響,人類歷史上的兩個偉大工程存在“血緣關系”。
修建于公元2世紀初的羅馬長城是羅馬帝國的邊墻,與較其早數百年的中國長城類似,也是依托邊境的自然地勢而建。
羅馬長城從現今的英國、德國至黑海、紅海,經北非達至大西洋岸的廣闊區域,長達數千公里,其中尤以哈德良皇帝命名的哈德良長城最為著名。
在普通人看來,東西方兩大帝國之間距離遙遠,而將其隔開的中亞地區又擁有眾多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因此其間的任何聯系似乎是不可能的。
然而,威茲·佐特認為,異域和長距離跋涉的風險,常常讓不同地域的人們產生相互了解和交流的沖動和意愿。
就羅馬來說,絲綢貿易開始于奧古斯都統治時期,它在陸路和海上都是可見的。
公元1世紀,漢帝國的班超軍隊派出使團去往西方。
威茲·佐特說:“很顯然,從奧古斯都到馬求斯,羅馬與中國的聯系,尤其是貿易聯系,是可以證明的。”
他說,更重要的是,“兩個偉大建筑間存在許多相似之處。”
兩個帝國都想建立一個強大的邊防。雖然漢帝國的長城是連接在一起而羅馬長城是斷續的,但是二者沿線都有一條軍事道路,也有精確計算后修建的瞭望塔,二者的許多軍事中心與較大軍事要塞的建筑結構與功能也十分相似。
考古學家甚至還發現了兩者幾乎相同的傳輸軍事信號的方法。
威茲·佐特說,還有許多因素不能忽略。
譬如,漢長城最西端的部分是公元前2世紀后期建造的,而漢帝國對西方尤其是中亞一直感興趣,公元1世紀與2世紀前半期,絲綢之路的北道幾乎一直暢通。
威茲·佐特說:“羅馬帝國修建防御建筑的理念難道不能來自中國的經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