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一歷史必修2學案一 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
高一年級歷史學科必修ⅱ教學案
專題一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一 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
【課程標準】
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教學要求】
1.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經歷了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變革與成熟的過程。
2.知道古代中國土地制度的構成。
3.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并能舉出典型史實加以說明。
4.認識到古代中國以先進的農業文明聞名于世,小農經濟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知識梳理】
一、農業耕作方式變化
1、原始社會,中國農業處于 刀耕火種 階段。在西漢時,中國南方依然采用耕種前用火燒,耕種后用火除掉雜草的耕作方式。
2、 春秋戰國 時期,農業發達地區已經采用了 牛耕技術和 鐵制 工具 ,古代中國農業的耕作方式 鐵犁牛耕在這一時期形成。
3、 漢代 ,牛耕逐漸普及全國,鐵具農具的數量也大大超過前代,鐵犁牛耕成為我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東漢時, 耦犁 在某些地方被一牛挽犁所取代,它既便于牛耕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開墾。
4、唐代出現了結構更為完備的曲轅犁,它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淺。
農業耕作技術的改進,使農產品的畝產量逐漸提高,推動了中國農業經濟的發展。但小農戶個體經營方式制約了農業耕作技術的革命性發展。
二、土地制度的構成
1、原始社會,實行土地公有制。
2、奴隸社會,實行土地的國有制(井田制),實質上是土地私有制。
3、戰國時期,商鞅變法廢除了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
4封建社會的土地制度有三種類型:即地主階級土地私有制、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是主導,農民占有的土地較少,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比較典型的是北魏到唐前期的均田制。
【合作探究】
一、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的農業經營方式,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在沒有天災、戰亂和苛政干擾的情況下,“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可以使農民勉強自給自足。中國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農業經濟發展基礎上取得的。
但是,小農經濟狹小的生產規模和簡單的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經成為阻礙生產發展的因素。
二、古代小農經濟(自然經濟)的基本含義
1、特點:小農經濟,也可以說是自然經濟,它的特點一是分散,二是生產出來的產品都用來自己消費或絕大部分用來自己消費,而不是進行商品交換,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2、產生時間:但小農經濟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經濟,自然經濟主要與商品經濟相對。小農經濟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背景下,自然經濟早在原始社會就產生了。
3、形式: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在沒有天災、戰亂和苛政干擾的情況下,“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可以使農民勉強自給自足。
4、影響:中國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農業經濟發展基礎上取得的;但是,小農經濟狹小的生產規模和簡單的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經成為阻礙生產發展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