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第26課《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導學案
【重點講解】一、日本謀求政治大國地位的原因、條件極其影響
1.原因
(1)美國的扶植:1948年后隨著“冷戰”的加劇,美國對日本占領政策的重點由強制日本執行戰爭賠償轉到扶植日本發展經濟。①二戰后:美國為鏟除日本軍國主義的經濟基礎,強制日本拆遷工業設備,賠償戰勝國。②1948年后:削減直至免除日本對美國的戰爭賠償,返還已拆遷的工業設備、向日本提供恢復生產急需的資金和物資。
(2)日本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發展經濟。①推行比較廣泛的社會改革,消除生產關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為經濟恢復發展奠定了基礎。②根據國內外經濟形勢,制定合乎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1960年池田內閣提出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使日本進入有計劃的高速發展階段。③政府投資和重視教育,也是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原因。④以重、化工業為中心,進行大規模的設備投資和設備更新,引進大量先進技術,積極發展電子、石化等高新產業。⑤提出“貿易 立國”“出口第一”的口號。
(3)利用有利的國際環境:朝鮮戰爭為日本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①美國在日本采購軍火和給養,日本從提供商品和勞務中得到大量“特需”收入。②西方國家為擴軍備戰掀起了采購物資熱,為日本商品進入世界市場提供了條件。
2.日本謀求政治大國地位的條件
(1)經過戰后的恢復和調整,日本經濟 逐漸達到和超過了戰前水平。
(2)1956~1972年間經濟高速發展。
(3)20世紀80年代,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經濟大國。
3.日本謀求政治大國地位的影響
(1)使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領域出現了多極化趨勢,形成美、歐、日三足鼎立的局面。
(2)開始謀求在國際舞臺上發揮獨特作用,20世紀80年代提出成為“政治大國”的目標。
(3)使日美關系既有聯盟又有摩擦。
二、不結盟運動的興起的原因、內容、特點極其意義
1.原因:贏得民族獨立的亞非拉國家,還面臨著反對帝國主義、新老殖民主義和維護獨立、發展民族經濟的任務;在美蘇兩極格局對峙狀態下,為了擺脫美蘇的控制,也不愿介入他們之間的斗爭,希望保持中立;從50年代中期開始,新獨立的廣大亞非國家主張團結起來,相互支持,推動了不結盟運動的興起;殖民主義勢力的衰落和美蘇對峙格局為其形成、發展提供了客觀條件。
2.興起和形成:從50年代中期開始,新獨立的亞非國家主張相互團結支持,推動了不結盟運動的興起。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貝爾格萊德舉行。會議表示,不結盟國家決心共同努力,制止新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統治的一切形式和表現,標志著其正式形成。
3.內容:支持各國去爭取和平,維護民族獨立;捍衛國家主權和發展民族經濟;反對帝國主義、新老殖民主義,反對霸權主義,主張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4.主要特點:推行非集團、不結盟的政策。
5.意義:加速了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崩潰;亞非拉發展中國家構成一支新的國際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世界政治面貌;有力地沖擊著戰后國際關系中的兩極格局,使世界格局多極化方向發展。
【難點分析】
一、簡述多極化趨勢與兩極格局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