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課 藝術
[資料附錄]
材料一:有一次,一位歐洲藝術家在非洲的一個鄉村畫了一些牛的素描,當地居民很難過地說:“如果你把它們隨身帶走,我們靠什么過日子呢?”
19世紀在西班牙和法國南部的穴壁和巖石上最初發現它們時,考古學家起初不相信這樣生動逼真的動物圖畫竟會出自冰河時代的人之手。當地進而發現了簡陋的石頭工具和骨頭工具,人們逐漸肯定洞中的野牛、長毛象和馴鹿圖畫確是遠古人刻畫或繪制出來的;它們捕捉的就是那些動物,所以對它們如此熟悉。我們走進這些巖洞,穿過又低又窄的通道,一直深深地進入幽暗的山腹之中,向導的手電筒突然一閃,照亮了畫出的一頭公牛,這確實是一種奇異的體驗。顯然,要是僅僅為了裝飾這么一個不便出入的地方,誰也不會一直爬進那可怕的地下深處。而且,那些畫除了臘斯科洞窟(the cave of lascaux)中的一些以外,很少有清清楚楚地分布在洞頂和洞壁上的。相反,它們有時是一個緊接著一個地繪制或刻畫,沒有什么明顯的順序。對于這些現象,最近情理的解釋仍然是:這就是對圖畫微粒的普遍信仰所留下的最悠久的古跡;換句話說,原是狩獵者認為,只要他們畫個獵物圖——大概在用他們的長矛或石斧痛打一番——真正的野獸也就俯首就擒了。
——貢布里希[英]《藝術的故事》,p41—42,三聯書店1999年版。
材料二:當山頂洞人在尸體旁撒上礦物質的紅粉,但他們做出上述種種“裝飾品”,這種原始的物態化的活動便正是人類社會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筑的開始。它的成熟形態便是原始社會的巫術禮儀,以及遠古圖騰活動。
——李澤厚著《美的歷程》,p11—12,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xx年版。
材料三:
青銅辮索冠人頭像 擊鼓說唱俑 馬踏飛燕
——圖片資料取自“海納百川”網站,
材料五:
米洛的阿芙羅蒂德 薩莫色雷斯的尼開神像 殺蜥蜴的少年
——圖片資料取自“海納百川”網站,
[板書設計]
先秦至漢代雕塑藝術 秦俑雕塑藝術 敦煌雕塑藝術 古希臘雕塑藝術 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 羅丹雕塑藝術
社會、思想背景 注重表現意境(根植于中國傳統美學思想) 作為秦始皇的陪葬品,“流水線式”的“批量生產” 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健陀羅造像藝術也傳入中國 關注人體之美 人文主義 照相技術對于雕塑寫實風格的沖擊
代表作 擊鼓說唱俑、馬踏飛燕 跪射俑 唐代造像 米洛的阿芙羅蒂德、殺蜥蜴的少年、薩莫色雷斯的尼開神像 哀悼基督、大衛 青銅時代、思想者
藝術風格 注重氣韻 寫實風格 外來藝術風格不斷中國化,隋唐時代造型世俗化、柔美而端莊 勾勒完美的人體造型 人性在藝術造型中覺醒,與古希臘雕塑藝術一脈相承 不拘泥于造型的完美,藝術形象世俗化,突出人性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