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課 兩極世界的形成教案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p118最后一段~119前三段,學生探究:
①什么是“冷戰”,其雙方分別是誰?(略)
②為什么出現會“冷戰”?(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不同;國家利益矛盾沖突)
③為什么要采取“冷戰”的方式?(人心厭戰,渴望和平;美蘇雙方勢力相對平衡,戰爭均不符合兩國的根本利益;核武器的制約作用;)
④美國在冷戰初期,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有哪些重大的舉措?(略)
教師點評并指出答案,引導學生完成下面的表格,并進一步理解冷戰的內容和實質。
美國冷戰的具體政策、措施 內容 目的
政治
經濟
軍事
表現之一的杜魯門主義:
教師簡述背景,出示杜魯門國會演講的圖片和部分演講詞:
“美國的政策必須是支持自由國家人民抵抗少數武裝分子,或外來壓力征服企圖。”
——杜魯門1947年3月12日在國會的咨文
設計問題:
①杜魯門所說的“極權主義”和“少數武裝分子或外來壓力”各是指什么?
②杜魯門這次演講表明了美國什么樣的根本目的?
表現之一的馬歇爾計劃:
引入資料:二戰后廢墟上的歐洲、描述“馬歇爾計劃”的材料。
在荷蘭,我在一家面包店看到一張荷蘭政府關于馬歇爾計劃的招貼畫,上面寫著:“每天吃的面包有一半是靠馬歇爾計劃的援助烤出來的”。奧地利為旅游業添置的各種設施,也歸功于馬歇爾計劃。但是總的看來,無論我們怎樣努力,還是難以使一般歐洲人理解我們當時提供援助的規模有多大,以及我們在提供援助時所持的無私精神。不錯,我們曾希望歐洲國家繁榮起來,并從我們美國購買東西,但這不是馬歇爾計劃的主要宗旨。它的主要宗旨是,給予我們在苦難中生活的朋友、盟國和先前的敵人以幫助,從而阻止共產主義乘人之危向前推進。
——美國中央情報局前副局長弗農•阿•沃爾特斯的回憶錄《秘密計劃》
引導學生思考:
①馬歇爾計劃又稱“歐洲復興計劃”,它真的就僅僅幫助復興歐洲嗎?
②它包括蘇聯和東歐國家的“復興”嗎?
③“馬歇爾計劃”和“杜魯門主義”有什么聯系和區別?
表現之一的北約建立:
可結合課本內容、地圖和北約章程:
“各締約國同意對于歐洲或北美之一個或數個締約國之武裝攻擊,應視為對締約國全體之攻擊。因此,締約國同意如此種武裝攻擊發生,每一締約國按照聯合國憲章第五十一條所承認之單獨或集體自衛權利之行使,應單獨并會同其他締約國采取視為必要之行動,包括武力之使用,協助被攻擊之一國或數國以恢復并維持北大西洋區域之安全。……”
──《北大西洋公約》
引導學生思考:
①北約成立的目的和北約的性質是什么?
②提問:地圖上可以看到希臘、土耳其并非是大西洋沿岸國家,為什么被吸收入北約組織?
針對美國咄咄逼人的氣勢,蘇聯和東歐國家有何回應?結果如何?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成立經互會和華約,并最終造成了歐洲兩大政治軍事集團的正式對峙和兩極格局的最終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