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一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fā)展學案
a.國家利益、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矛盾
b.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
c.先進的社會制度與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d.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矛盾
( d )6、造成1959~1961年我國國民經濟嚴重困難的多種因素中,主要是
a.空前嚴重的自然災害 b.帝國主義的封鎖
c.中蘇關系的破裂 d.“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 c )7、“谷撒地,薯葉枯,青壯煉鋼去,收禾童與姑,來年日子怎么過?”詩中反映的20世紀50年代末的社會現象,造成這一現象主要由于
a.經濟建設缺乏經驗 b.自然災害迅速蔓延
c.“左”傾錯誤嚴重泛濫 d.蘇聯(lián)政府背信棄義
( a )8、“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的共同教訓是
a.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b.不能以階級斗爭為綱
c.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 d.生產關系的變革,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
二、閱讀下列材料
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今天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還有許多困難的條件限制了它,約束了它,要在現有基礎上提高一步,就必須幫助農民解決以下三個問題:1、必須幫助貧困農民解決生產資料的困難……2、幫助農民減少自然災害……。
用什么辦法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的這些困難呢?當然,國家要大力幫助。……另一條道路是新道路,是領導農民組織起來,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
——鄧子恢《在全國第一次農村工作會議上的總結報告》
材料二 1953年到1955年,農業(yè)互助合作繼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這一時期建立起來的合作社,80%以上增產增收,15%持平,5%減產減收。
材料三 在農業(yè)合作化的過程中,一些干部滋長了急于求成的情緒,在合作社的發(fā)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強迫農民入社。結果出現了一些農民殺豬砍樹,賣羊賣牛,不積極生產,甚至破壞農具的現象。
——林志堅《新中國要事述評》
回答:
①料一指出農業(yè)生產發(fā)展困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新道路”指的是什么?
農民貧困,生產資料缺乏,自然災害嚴重;“新道路”指的是實行互助合作,引導農民走
集體化道路。
②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情況?
互助合作符合農民的愿望,促進了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
③材料三反映出工作中存在什么問題?你認為對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應當遵循什么樣的原則?
農業(yè)合作化的速度過快,強迫農民入社,超越了當時生產力的水平,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對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應當從當時生產力水平出發(fā),實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