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傳媒的變遷》教學案例(第四單元)
新課程實施已經半年多了,而在新課程的實施中采用什么樣的方法組織教學,才能行之有效,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呢?這是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在教學實踐方面最重要、最迫切的需要探究的問題。就以(人教版)歷史必修2第四單元第三課為例,這一課乃至這一單元的最大特點是現實性很強,這也是新舊教材最大的區別。
這一課的三個問題即:報刊、影視、網絡,無論從課題的本身還是它們產生的影響來說,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因為人的生活本身就是正在發生的歷史,所以無論對學生還是對老師都感覺到歷史和現實的親和度加強了,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教學組織如下:
學習這一課前,我先讓學生根據下面的表格認真的預習課文并填寫相關內容。
形成
發展
繁榮
報刊
影視
網絡
通過學生的填寫對本課的基本內容已經掌握。另外,在課前還讓課代表了解班里經常上網學生的狀況,上網對這些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有什么影響?當我摸清和掌握情況后,在備課時要仔細的備學生,以達到教育的目的。
上課時,我先檢查學生的表格完成情況,然后根據本課現實性比較突出的特點設計出需要探究的主要問題:
1.報刊對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生活有什么作用?又有什么弊端?
2.影視業的發展歷程如何?現在突然沒有電視了我們怎么辦?
3.如何正確的利用網絡媒介?它對青少年有何影響?
這樣設計的目的:一是為了發揮歷史課的德育功能,因勢利導地教育學生,避免了生硬的說教。二是使學生感到歷史和生活的聯系是非常緊密的,培養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尋求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鍛煉和表現自己的能力,同時體現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課堂上我讓學生展開熱烈討論。由于課前已經對班里學生上網情況作了詳細了解,所以我是胸中有數。我有意識地注意幾位經常上網同學的表現并參與他們的討論,及時鼓勵他們到講臺前積極發表意見和看法,他們感覺老師很關心他們,積極性更高。
以組織第三個問題的討論為例:討論中,有位愛上網的同學在大家的掌聲中走上了講臺。他談到:“現在的家長和老師對我們學生上網都非常反感,甚至禁止我們上網,其實網絡是一個包羅萬象、信息量非常大的一種傳媒工具,也是高科技的產物,禁止上網就是拒絕高科技。上網既可以學到書本上沒有的東西,可以幫助我們查閱資料,還可以在周末通過網絡游戲緩解疲勞、放松身心。”這時我及時插問到:“你覺得上網意義很大、作用突出。那么,現在為什么還有那么多的青少年學生由于經常上網導致精神恍惚、萎靡不振、思想消極、學習成績一落千丈,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呢?”另外一位學生搶著回答到:“那是因為這些學生沒有能夠正確地利用網絡而導致的。一個人無論干什么事情都應該講究個‘度’,只有把握好這個度,才能發揮其長,否則就會走向其反面而不能自拔”同學們為他鼓掌喝彩。在學生們熱情高漲的時候,我又啟發性的引導他們:“哪位同學能談談無節制的上網會給我們青年學生帶來那些不利影響呢?”我話音未落,一位女同學站起來談到:“我有一位初中同學,在初一時學習很好,可是到初二時一次偶然機會使他迷上了網絡游戲,此后他愈陷愈深,整個人好像變了似的,話少了,人瘦了,臉黑了,白天迷迷糊糊,上課無精打采,學習成績越來越遭,最后連高中都沒有考上。所以,我認為如果不能正確的利用網絡,對我們正在發育期長身體、學知識的青年學生會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希望我班學子們能引以為戒,把握自己開創未來。”她擲地有聲的演講贏得了大家陣陣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