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與穩定
本節內容在《結構和設計》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僅可使學生對結構的基本知識有更深的認識與鞏固,而且也為以后結構的強度、結構的設計等教學打好基礎。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實驗、討論、小組合作的教學方法。一、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在《結構和設計》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僅可使學生對結構的基本知識有更深的認識與鞏固,而且也為以后結構的強度、結構的設計等教學打好基礎。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實驗、討論、小組合作的教學方法。
二、學情分析:
我校學生的學習基礎較差,求知欲不強,如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需要教師很好的把握教材,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學生已有了結構的基本知識,在物理中也學習了有關穩定的知識,對要講解的穩定略知一二。我校學生在理論知識的運用上有所欠缺,因此,在教學中盡量多舉些生活中的案例,進行師生互動探討,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影響結構穩定的主要因素
過程與方法:通過討論、分析等方法使學生懂得應用相關的理論知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激發學習興趣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影響結構穩定的主要因素
難點:利用所學知識解決有關現象
五、教學策略:
在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更易學到相關知識,必須以“影響結構穩定的主要因素”為主線,并以這條主線進行展開,使學生達到應用知識的目的。
六、教學資源:
照相機的三角架、鐵架臺、方木塊等
七、教學流程:
復習引入→學生閱讀→學生討論總結→案例分析→明確結論
七、教學過程:
★ 復習引入:
提問:什么叫結構?請同學們回憶一下物理所學的穩定條件。
★ 新課教學: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并總結出影響結構穩定性的主要因素。
學生自主的學習,小組內討論總結得出:
結構穩定性的主要因素:重心的高低;與地面接觸面形成的支撐面大小;結構的形狀
教師與學生互動,分析案例:照相機的三角架為什么能保持平衡?
課桌椅為什么能平衡?
自行車為什么能單腳支撐?
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結構的穩定性與支撐面大小有關。注意:支撐面≠接觸面
再分析其他案例:茶幾為什么做得很低?
走鋼絲的人為什么要拿一條長棒?
不倒翁為何不倒?
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結構的穩定性與重心高低有關。
學生分組實驗:用積木疊出不同的結構,分析不同結構的穩定性。
在動手實驗中得出結論:結構的穩定性還與結構的形狀有關。
★ 復習鞏固,加深理解:
再次明確影響結構穩定性的主要因素;
讓學生列舉有關事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能用所學的知識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