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結構與設計 第二節 探究結構
通過學習讓他們對原有的認識進行糾正、完善、提高和應用,尤其親自動手感受和掌握試驗解決技術問題的方法,培養他們對技術問題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
六、教學構思與流程
抓住課程的標準“能通過技術試驗分析影響結構的強度和穩定性的因素,并寫出試驗報告”,突出教材的“探究”的教學指引,我的教學構思如下:
1、把每班學生按4—6人一組分成若干小組,每組有課堂記錄本、有組長和記錄員。
2、利用教材的彩虹橋坍塌的事件設計出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引入到結構穩定性和強度的重要性。
3、演示學生制作的竹模型橋的站人受力情況,讓學生親身感受感受結構的穩定性和強度。
4、結構的穩定性:首先直接向學生介紹什么是結構的穩定性,讓學生的探究活動方向比較明確。再根據教材的內容設計三個試驗:
a、 a形梯子穩定性的探究;
b、落地風扇穩定性的探究;
c、跨欄穩定性的探究。
5、每組對試驗的分析和總結,歸納出影響結構穩定性的因素有哪些,然后老師對結果總結,提煉知識。
6、結構與強度:首先師生一起來理解結構的強度是通過構件和材料來體現的,什么是內力,什么叫強度。再根據教材內容設計四個試驗:
a、同材料不同粗細的木筷子受力探究;
b、用相同的重物壓紙杯,塑料杯,玻璃杯比較他們的變形情況,進而反映不同材料相同結構不同強度;
c、強度與受力的探究:建筑物支柱受力情況,扭絞的麻繩的受力探究;
d、相同材料不同結構的強度比較,在第一節p8承重試驗已經反映了。
7、每組對試驗的分析和總結,歸納出結構強度與哪些因素有關,然后師生對結果總結,提煉知識。
8、課后思考:
a、到附近調研結構的各種組合方式,例如功能的組合、材料的組合,類型的組合。
b、利用剛學習的知識分析竹模型橋的穩定性和強度的關系。
c、從必修1的學習中,同學們就知道構件間有不同的連接方式,請觀察常見物品中,不同的結構連接對結構的穩定性和強度有什么影響?
七、教學用具
模型橋、落地風扇,跨欄、a形梯子,長尺子,彈簧測力計(彈簧)、麻繩,木筷子,紙杯,塑料杯,玻璃杯,厚硬紙。
八、教學方法
小組討論,多媒體課件,演示實驗,理論分析理解,探究試驗、課外調研
九、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教學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十、教學反思:
1、一節課要把握、理解好課程標準,利用好教材和教師用書,結合學校教學資源和當地的教學資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調整教材的內容和添加必要的教學資源,以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讓學生最大的獲益。
2、通用技術課程就是要學生更多的動腦、動手,課堂涉及到物體的,盡可能讓學生面對實物進行探究、分析、學習。
3、學生知識的獲取,最好是通過課堂活動獲得,個別知識也可以由老師直接給出,師生一起去理解。
4、本節課的探究試驗,如果學生綜合素質高能力強,完全可以不需要老師出示探究指引,由小組商量探究,這樣要比較多的時間。
5、教學過程要多角度(包括正、反向)進行教學,效果會更好,有目的的培養學生創造性想象、批判性思維及問題解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