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的一般過程——實踐課
教材內容分析
本文主要闡述了一件技術產品誕生的過程,制作要符合“人機關系要實現的目標”——安全、舒適、高效、高效、健康,也要體現“設計的一般原則”。這一課的地位在本教材中占特殊位置。產品的設計源頭來源于生活,“技術的價值”一課告訴人們:產品要“具有時代氣息、適應社會發展、體現未來科技走向”的內容,“技術的性質”反映了技術的發展需要圍繞性質展開,它不能單一出現在生活中。設計出來的產品對人類社會有重大影響,“技術是設計的平臺,沒有技術作基礎,設計將難以表現和實現”。四-八章是對本課的詳細分析,前后呈“總-分”關系,在處理這一課時,不能詳細分析每一個環節,應讓學生體驗一件技術產品設計的一般過程,有助于開展一定的技術活動,養成良好的設計習慣和素養。
教學對象分析
在技術學習中,高中生通過觀察獲得技術感知,觀察為其獲得了豐富的原材料,使其觀察的精細度更高、目的性更強、選擇性更強。在技術學習心理中,思維活動是最高級的心理過程,也是智力的主要表現形式。在進行一項技術活動中,學生運用概念、推理邏輯法則的能力有所發展,能通過分析、綜合在已有判斷的基礎上得出新的判斷。同時,學生的有意想象發展迅速,能圍繞預定的目的進行想象,根據現實生活的需要,進行一些技術小制作。
教學目標
1、通過“認識福娃”激情游戲活動,進一步理解“設計的一般過程”的環節。
2、知道一件技術產品在設計過程中,有可能產生多個方案。
3、能運用“設計的一般過程”知識進行一些簡單的設計活動。
4、在技術活動中,使學生保持對技術的積極情感和探究態度,從而展示創造力、享受創造的樂趣。
教學重點:
能應用技術思想和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在活動中發揮出創造性的遷移能力。
教學難點:
能提出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通過設計、制作,形成一定的技術作品,從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維力。
教學策略與方法
本節課采用問題教學法。老師為學生創設實際情境,激勵學生合作學習來探索,能在學習過程中提出高質量問題,啟發和培養學生多向思維的意識及習慣,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的途徑不是單一的,而是開放式的。問題教學法的實施分為四個階段:選擇問題→明確問題→尋找線索→解決問題。此方法需要學生具有相當的知識經驗和一定的思維發展水平,并非對所有學生都適用,但可以分成小組合作完成任務。
教學載體:多媒體計算機、投影儀
學具準備:瓶子、舊衣服、剪刀、包裝紙、小刀、若根針、線
課時安排:1課時
激情游戲(多媒體設備展示):認識第29屆北京奧運會五個福娃
⑴你能說出圖中的福娃名稱嗎?說說你判斷的依據。
⑵福娃的設計組創作報酬是多少元?
⑶福娃的設計者有多少人?其中吳冠英教授還設計哪款作品?
⑷每個娃娃都有一個瑯瑯上口的名字:貝貝、晶晶、歡歡、迎迎、妮妮,在中國疊音名字是對孩子表達喜愛的一種傳統方式。當把五個娃娃的名字連在一起,你會讀出北京對世界的盛情邀請“北京歡迎您”。以上哪幅圖的頭飾代表“海洋”?
對以上五幅圖按照“北京歡迎您”意思進行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