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興趣 培養素質-----實踐課反思
人人都清楚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中的基礎,這一時期的教育是超越于知識之上的,它無法脫離普遍的教育理論,一年級是基礎的起點,教育的核心更多的在于如何形成一個良好的人的發展的開端。語言作為情感表達的手段,更多的展示出人對于世界的認知和思考,如果將語言學習目標脫離生活實際脫離開環境,這種語言是不會存在和富有生命力的,語言課堂教學的價值遠遠超越于語言之上,教學的過程成為語言感受、文化感受、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的過程,任何一個語言教學目標的確立都應該和學生各方面的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所以我認為培養興趣,培養素質是非常關鍵的。
小學生學習英語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的學習興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¹,樂學勢必好學。興趣的激發培養和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英語教師,孩子的思想是十分單純的,他們并不確切了解學科的價值意義重要性,縱然有某種認知也更多的來自于父母家人,我們大學生中有孩子說學好英語就是為了到美國去,還有人是學好了英語就可以掙很多錢,更多的孩子他們只知道好玩新奇只知道會說別人不會說的話很了不起,只知道英語說得好了老師會表揚也會獎勵,只知道英語課象過家家一樣,可以唱可以跳可以跑可以說可以和老師同學一起玩,由此學得輕松愉快也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體嘗到了學習的樂趣,滿足了好奇心,對孩子來說興趣自信也就自然的產生了。
如果說教學的成功僅僅是讓別人看到了學生是如何會說英語,有如何如何多的單詞量這遠遠是不夠的,他們在英語學習上所表現出來的良好的學習心理素質才是真正意義的成功,無論在什么場合無面對什么人,他們都把英語當成表達和交流的,力盡所能的去用,這一點對于將來的學習所將起到的作用是大大超越有限的語言知識的學習的。
低齡學習模仿力強,心理負擔輕是這一時期最大的語言學習的心理優勢,作為英語學習的啟蒙階段,這一階段的教學基礎上都是聽和說的內容,而口頭表達需要的不僅有技巧有語言知識更要有表達的勇氣和信心。小班化的教學使得學生口頭實踐的機會增多,從進學校的第一天起,英語課就是一個人人爭相參與主動參與的空間,即使是最內向最膽小的孩子也因有了這鍛煉的機會而帶來改變;凡是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生,英語能力提高得都比別人快;同樣,學生的膽量也越來越大。只要是能說的,只要是想得到的,都能拿來用。英語在孩子的眼中就是在你我之間構建的新的交流的橋梁。當孩子想說敢說,便慢慢地能說會說了。所以說最大的成功不是他們會說多少,而是他們多么地喜歡去說。
如果說語言學習的心理素質是低年級英語教育必須要考慮的,那么學生的個人素質的培養發展包括行為舉止、道德情感同樣不應成為被忽略的內容。語言作為表情達意的工具,更全面地展示了人對于世界的認知。也正因為語言是思維與情感的外在體現,是思維與情感的綜合表述,是受著思維支配的,所以我們更需要在語言教學的同時,將學生情感道德的發展一并考慮進去,這樣的教學才是全面的也才是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