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結構的認識”教學片段
② 為什么要研究鷹眼的結構?
學生:根據鷹眼的結構,人們正在研制“鷹眼”導彈系統。這種導彈系統能自動尋找、識別目標并跟蹤攻擊。
教師:“以色列對哈馬斯的定點清除”說明了什么?
說明了“鷹眼”導彈系統的打擊精度非常高。
⑶ 進一步拓展:
① 根據你所學過去的物理知識,畫出人眼和鷹眼接收光線的草圖。
② 除了根據鷹眼的結構,人們正在研制“鷹眼”導彈系統以外,你還受到哪些啟發?
③ 如果在人類的視網膜上象鷹一樣有兩個凹槽,世界將會如何變化?
④ 將來運用技術手段在人的視網膜造出兩個凹槽,有這種可能嗎?
⑤ 人與動物相比,在結構上有什么不同?分析其劣勢與優勢。
我們人類好多地方不如動物,不能象鳥一樣在空中自由飛翔,不能象魚一樣在水中歡快游蕩,奔跑速度不如狗,打斗力氣不如虎。人類憑什么能成為動物界的統治者呢?
啟發學生回答:憑大腦,憑學習,人類把幾千年知識在幾年十幾年中繼承過來并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現在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人類知識總量幾年就要翻一番,掌握學習方法很重要。
教育學生: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有競爭,而且可能很激烈,能否立于不敗之地,在于不斷學習。
⑥ 假如鷹也能夠象人一樣學習,我們的世界將會是一幅什么圖景?動物界的統治者是人還是鷹?
4、理解結構
(通過下面問題的回答實現知識遷移)
你是怎樣理解“結構是指事物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有序搭配和排列”,“結構多種多樣且決定著事物存在的性質”的?
啟發:你能否舉例說明事物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搭配和排列改變了,事物的性質也發生了改變。
人的染色體有x染色體、y染色體之分,x染色體、y染色體不同的搭配和排列,決定這個人是男人還是女人。
……
哇!原來結構是如此這般的神奇。
……
專家點評
我聽了海南華僑中學徐道安老師的課,總體感覺是,新課程改革以后的課應該是這個樣子,也就是說這堂課符合新課程理念。
從教學過程看,教學從感受結構、感悟結構到探究結構,最后到理解結構,符合高中生的認識規律。一個教學片段,就完成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兩個循環,兩個循環不是重復,而是形成梯度,使學生對結構的認識得到提升,我想,這大概就是一個特級教師教學的功力吧!
進一步的分析,我覺得這堂課有如下的閃光點:
——讓學生“動手”,課堂煥發出了生命的活力。
徐老師在這節課里,把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發給學生材料,要求學生制作生產、生活中所需要的物品,不限制做某一物品,我覺得這就是徐老師讓學生在選擇中學會選擇,在主動學習中實現有個性的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的體現。其結果,同樣的材料,不同的學習小組制作的物品不同。有a字形梯子、籃子、籠子等等,達到了教學目的,即讓學生感受什么是結構,認識到結構不同,功能不同。除此之外,還體現了技術課的特點,這堂課是技術課而不是物理課,它比物理等科學課程具有更強的綜合性和實踐性,更貼近“動手”。徐老師把四個學生編成一個學習小組,共同制作一個物品,讓學生合作學習,這種教學方式的轉變,調動了每個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參與程度,發揮了每個學生的特長,培養了人際溝通能力,使學生享受到了創造的樂趣,課堂煥發出了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