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的改進設計》教學設計
第二章 第四節
一、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課是高中通用技術(必修2)《技術與設計2》(粵教版)第二章第四節《流程的改進設計》的內容。
本節課以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流程的概念以及流程圖的繪制,通過相關學習,初步知道流程包括工作流程和工藝流程,知道流程是客觀存在,廣泛存在于各個領域中。這一節課重點討論流程的優化方法及優化過程中要考慮的因素,會對一些簡單流程進行優化改進。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使學生理解流程的改進與設備、材料之間的關系。能對生活、生產中的簡單對象進行流程設計和優化,并說明流程優化后的優越之處。
(2)難點:能概括說明流程優化過程中應考慮的問題。
3、課時安排:1課時
二、教學對象分析
本節課內容學生較易理解,在他們的學習生活中有曾經做過有意無意的流程改進優化,因此無須更多的實驗和案例進行詳細的講解,在這里通過一些案例進行細致的分析,從而讓同學們對流程優化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在案例的選取上,應盡可能選一些具有代表性同時又能體現流程一般規律的有趣的例子,這樣更容易吸引學生參與。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流程優化的意義及主要內容。
2)理解流程優化與設備、材料等之間的關系。
3)能概括某種簡單生產流程優化過程所應考慮的主要問題。
4)能對生活中的簡單事項進行流程的改進設計,并用文字或圖表說明流程設計方案的特點或流程改進方案的優越之處。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現實中的一些簡單流程進行分析及優化,讓學生體會流程優化給生活和生產帶來的高效性,并通過用流程圖把流程優化方案表達出來。
2)通過討論、案例分析,使學生學會分析流程的不足,并提出優化方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增強學生解決和處理問題的優化思想和優化意識,遇到流程問題懂得用流程的思想去解決。
2)增強與技術相聯系的質量意識、環保意識。
四、教學策略
本節課主要運用案例分析和任務驅動教學方法。通過對典型的案例分析,讓學生對流程的改進優化有系統的認識,再通過任務驅動的方法,讓學生在小組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實踐流程的改進優化過程。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能更深入理解流程應遵循的內在規律,使之學會運用流程優化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五、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通過《失蹤的湯勺》案例,激發學生興趣,引出流程優化的問題。
案例:某食堂免費提供餐具:一個不銹鋼餐盤、一個湯碗、一個湯勺和一雙筷子。每過一段時間,食堂總是發現湯勺少了很多。難道有人吃勺子不成?!原來,食堂人手不足,要求每人用完餐后自覺把剩飯倒入剩渣桶中,并把餐具分類放回到指定位置。結果,總是有人不自覺把湯勺倒入收剩渣的桶中,食堂每天都能從剩渣桶中撈出幾個湯勺來,但還是有“漏網之魚”。所以湯勺會越來越少,食堂只好每隔一段時間再購一批湯勺。
學生探討解決方法。
通過對餐具的回收循序(流程的時序)進行調整解決問題。
[小結]在流程的設計和實施過程中,要對流程進行不斷的改進以期取得最佳效果。對流程的改進過程,稱為流程的優化。
[新課教學]
(一)流程改進的目的
1、工作流程改進的目的。前面的《失蹤的湯勺》的流程屬于工作流程,對工作流程進行改進優化,主要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使工作更加合理、更加規范。比如課本59頁中東風商場將傳統的銷售流程改進成自選購物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