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結構的認識”教學片段
——對教材進行了挖掘,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顧建軍主編的江蘇教育版的教材《技術與設計2》精選了一些很好的案例,“鷹眼與導彈跟蹤系統”就是其中之一。徐老師對這個案例進行了深挖,他讓學生自學了這個案例之后,并不是要學生回答案例中的相關知識就完事。而是要學生討論并回答三個問題:一是為什么要研究鷹眼的結構?這個問題較易回答,通過對鷹眼結構的分析研究把成果運用到技術領域,開發出新的產品,如導彈跟蹤系統,更好地為人類服務。第二個問題是如果在人類的視網膜上象鷹一樣有兩個凹槽,世界將會如何變化。問題一提出,教室里非常安靜,隨后課堂氣氛開始活躍,同學們議論紛紛,幾個同學迫不及待地回答:
“人會具有老鷹的辨別力”。
“人會變成‘超人’”。
“會出現新的犯罪”。
……。
第三個問題是:將來運用技術手段在人的視網膜上造出兩個凹槽,有這種可能嗎?課堂氣氛進一步活躍,又是幾個同學搶著發言:
“有這種可能,現在我們能夠破譯人的遺傳密碼”。
“可以通過把老鷹的基因移植到人體上來,使人類視網膜具有兩個凹槽”。
……。
課上到這里徐老師仍然繼續發揮:“看來我們人類好多地方不如動物,不能象鳥一樣在空中自由飛翔,不能象魚一樣在水中歡快游蕩,奔跑速度不如狗,打斗力氣不如虎。人類憑什么能成為動物界的統治者呢?學生回答,憑大腦,憑學習,人類把幾千年知識在幾年十幾年中繼承過來并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現在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人類知識總量幾年就要翻一番。然后乘機教育學生,人與人之間有競爭,而且可能很激烈,能否立于不敗之地,在于不斷學習。接下來,徐老師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假如鷹也能夠象人一樣學習,我們的世界將會是一幅什么圖景?人還是動物界的統治者嗎?”通過上述一連串的一環緊扣一環的問題,學生回答多種多樣,既加強了師生的互動,又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程理念。
——對教材進行了拓寬,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
通過用“以色列對哈馬斯的定點清除”說明“鷹眼”導彈系統的打擊精度,要求學生根據所學過去的物理知識,畫出人眼和鷹眼接收光線的草圖,對教材進行了拓寬,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得到了把物理知識運用到技術課上來的樂趣。總之,徐老師對教材的處理有獨到之處。教材往往把知識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學生看到的是思維的結果,看不到思維活動的過程。具有創造性的教師應該使課本上的知識“活”起來。導演對劇本的處理是一種再創造,與此同理,教師并不是教材和參考書的“留聲機”,而是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已有知識,對教材進行科學和藝術的處理,從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學思路。徐老師這節課就是一個教學再創造的過程。這也是人們常說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不足的是,徐老師沒有把鷹眼的結構模型制作出來,如果有鷹眼的結構模型,這節課將更加精彩,因此,建議盡快開發通用技術教學器材,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