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課《綠漪亭模型制作》
二、目標: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是新課程提出的三維目標,我的教學目標就是根據這來設計的。學生應該理解建筑與文化的關系;了解常用的建筑(模型)材料及其加工設備與工具,學會一些加工技能;了解建筑構造及構件的主要技術知識;能進行簡單建筑結構與構造的設計。
引導學生注意,設計每一個構件都要考慮部分與整體以及部分之間的關系;增強學生的工藝質量意識、環保意識與安全意識。
三、導入:
我先放映介紹蘇州園林的《蘇園六記》片段,讓學生了解蘇州古建筑在蘇州園林建筑中占著舉足輕重的位置,我們的先輩在設計建造蘇州園林時,使用較落后的工具,在有限的空間范圍內,利用獨特的造園手法,精湛的技術,將湖光山色與亭臺樓閣融為一體,把生意盎然的自然美和創造性的藝術美融為一體,令人不出城市便可感受到山林的自然之美。此外,蘇州園林還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化底蘊,它所反映出的造園藝術,建筑特色,無不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和內涵。再介紹園林之精華蘇州《拙政園》建園背景及趣聞,引入其不知名的“綠漪亭”,了解該亭在《拙政園》的造園藝術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當時該亭的設計建造,費盡了園主人的心機,也是該亭救活了整個園林的水系。以最簡潔的手法激起學生對綠漪亭的興趣。這就是我們平常提倡的效益公式,也就是所用的時間必須跟效益成正比,而導入只是起到揭示課題的作用,不需耗費太多的時間,我認為,科學課的開頭一般以簡潔實用為原則,不要過于追求教學藝術,這才能把更多的時間用在活動上。開頭過于興奮還有一大缺點就是后繼興奮將逐漸降低,除非你找到能超越前面的新的興奮點。我個人喜歡課始宜趣中顯平,課中漸漸激情昂越,在課進行至20-30分鐘左右,學生的舊知與新知的矛盾最為深刻與激烈,形成課堂教學的高潮。
四、制作活動:
本課安排2課時,我安排了4個活動,第一課時分別是:① 制作流程安排。② 制作工具材料的使用。③ 制作工藝的實踐與熟練掌握。第二課時繼續③ 制作工藝的實踐與熟練掌握。④ 學生作品點評。⑤制作工具和制作工藝的創意設計。
《綠漪亭》模型共有54個零件,其制作工序與方法有多種,為使學生在制作模型時,既高效模型又美觀,必須讓學生從中選出一個合理的制作方法,這里就要指導學生制訂一個《綠漪亭》模型制作流程表。也可以用多種流程進行對比。
在整個制作、設計活動中,我讓全體學生參與,充分運用手、腦,來感受其制作過程的特性,了解多種工具、材料的使用和兩種膠在各部位的粘接工藝。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的新課程理念,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探究,都有所收獲。
流程表制訂確認后必須嚴格按照其執行。在制作過程中所使用到的工具要了解其功能,熟練掌握使用方法。制作過程中所用的膠合劑也應了解掌握其性能和使用方法和場合,如何揚長避短。(乳膠、502瞬間膠)
五、拓展:
我對通用技術學科的理解不應該是老師做什么,學生依樣畫葫蘆學什么?而是學生應該在老師教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在這部分,我刻意安排了創意設計。新理念提倡“用教材教”,我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重新整合了教材內容,俗話說:“熟能生巧”,在學生熟練掌握技能過程的前提下,啟發學生對其使用的工具、制作工藝進行改造。達到高效,節約、美觀。我設計了一套《我的創新設計》方案。這套方案體現了設計活動的系列性原則,使虛擬的創意設計變為直觀操作,更利于學生獲得主動探究、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