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與穩定性”教學案例
慈溪市楊賢江中學 馬功平 315300
一、教學思路
教材在引入部分中是用文字來感受失去平衡的結構,在實際教學中不夠形象直觀。很難一下子激起學生的興趣。因此在引入部分中演示了一個用吹風機吹礦泉水瓶的實驗,馬上提出質疑:如何保持在有風力情況下瓶的穩定性。創設了一個良好的的探究學習氛圍。進而指出結構穩定性的含義。并明確探究目標:影響結構的穩定性有哪些?在下面環節中設計了多個實驗來驗證這些影響結構穩定因素,再通過分析案例來加強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
在驗證重心高低會影響結構穩定性中,設計了兩塊磚的撞擊實驗。用撞倒完整磚的力撞擊半截的磚,而它卻紋絲不動。在驗證結構與地觸面所形成的支撐面的大小會影響結構的穩定中,則是設計如何使雞蛋穩穩當當的立起來。在結構形態這個因素中,則是設計了一個讓一張硬紙立起來。另外在學生的動手實踐活動中,教材用的器材是磚頭。在課堂實施既不安全也不衛生,于是改用軍棋代替。讓學生從感性上理解了影響結構穩定性的因素。
結構的穩定的基本條件在教材中提到過,但有點含蓄,這里設計了一個橡皮泥實驗。很生動,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了。這樣通過實驗,案例,實踐三者緊密結合。產生一個形象生動的知識鏈:認識 理解 運用 鞏固。
二、教材分析
本節是“蘇教版”《技術與設計2》第一章第二節《穩固結構的探析》的第一主題“結構與穩定性”。該章的總體設計思路是:認識結構 探析結構 設計結構 欣賞結構 。“結構”與“設計”是該章的兩個核心概念。是對結構認識的基礎上作進一步深入的學習,而結構的穩定性則結構設計中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使學生對結構的基本認識有一個更深入的認識與鞏固,為后續的結構的強度,結構的設計等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通過利用探究,討論,對比等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創新的品質和分析能力。
三、學情分析
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初步掌握了結構的基本知識。因此在教學盡量多些涉及結構的穩定性的生活實例,便于師生進行互動探討,幫助學生加深對影響結構穩定因素的理解。
學生對三角形結構的結實穩固和物體結構的重心越來越低越穩定相關知識已經通過其它學科在理論有所了解,但面對生活中具體實物結構設計卻難以掌握。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結構穩定的概念以及通過實驗分析總結出影響結構穩定的主要因素。
2.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究、實驗、討論、分析、對比等教學方法,使學生懂得應用相關的理論知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增強學生對結構穩定性的認識。培養創新品質,提高審美意識。滲透安全教育,德育教育。
五、教學重點與難點
1. 教學重點:影響結構穩定性的主要因素:重心位置,支撐面的大小和結構的形狀
2. 教學難點: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有關現象
六、教學策略
1.在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必須以“影響結構穩定的主要因素”為主線,并以這條主線進行展開。通過實驗演示,舉例,圖片和實物展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靈感,以達到應用知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