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與穩定性”教學案例
(進行演示實驗)教師手拿一熟雞蛋,讓學生不借助其它任何物體,將它在桌面上。開始立不起來,教師提示可以對雞蛋可以進行一點處理。讓學生動腦筋把雞蛋立起來
(學生很快找到方法)
[板書]支撐面的大小影響結構的穩定性
案例分析
人的身體的穩定性取決于支撐面的大小和人體姿勢重心的高低,在一定的范圍內,兩腳分得越開,則重心越低,支撐面越大,越穩定!
(請學生上前模仿柔道運動員的站姿!學生很踴躍地上臺表演,調解了氣氛,活躍了課堂)
c.因素三:結構的形狀
(進行演示實驗)拿出硬紙片,讓學生不借助其它任何物體,將紙片立起來?
提示:在可改變形狀的情況下,紙片可以怎樣立起來
教師根據學生所展現的方法中的一種立起紙片(如折成狀),并畫出它們的幾何形狀,引導學生分析明白結構的形狀影響結構的穩定性
[板書也會影響結構的穩定性
(學生實驗)參照課本16頁,利用手頭的軍棋來搭建結構,用40塊棋子,壘成長5塊棋、高8塊棋的墻,課本上給出了三種壘法,找出最佳方案!
[分析]只能定性地得出結論,如果能有別的儀器來協助這個實驗。在這個實驗里,發現學生的想象很豐富,也極其愛動腦,書上的框架搭建好后,立即開始搭建他們想出的結構,在短短的6分鐘里,平均每個組都實驗了4~5個結構,發現了比書上列出來的更穩定的結構,并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板書]影響結構穩定性的因素:重心位置的高低;支撐面的大小;結構的形狀。
d.結構的穩定的基本條件
師:我們詳細介紹了三種影響影響結構穩定性的因素,大家仔細想想,還有其它影響結構穩定性的因素嗎?
(進行演示實驗)用橡皮泥捏成長方體的穩定狀態。再調整橡皮泥的形狀,捏成逐漸向右傾斜,然后觀察橡皮泥的穩定性。當超過某一個角度后發現不穩定。這是為什么呢?
(學生自主學習找到答案)
生:如果重心所在的點的垂線落在結構的地面范圍,橡皮泥是穩定的,不然就會傾倒。
[板書]結構穩定的條件是“重心所在的點垂線落在結構底面的范圍內”
3.練習鞏固
(觀看幻燈片)觀察學校的籃球架,并思考籃球架要有較高的穩定性,可以怎樣做?
生:在底座上加些比較重的重物。
生:增大底座與地面的接觸面,可以使重心所在的點垂線落在結構底面的范圍內。
教師點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并沒有這么去做。那是因為假如這樣,運動員很容易撞到支架上去。這樣忽略了人機關系。
4.教師總結
(觀看幻燈片)展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師:在日常生活中,穩定結構應用廣泛,那么不穩定結構也能發揮其功能的事例也很多,請同學們回去考慮。同時要求大家課后能制作個不倒翁。
九、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內容涉及的一般知識廣,而且抽象。因此在準備這堂課中如何使知識點立體化,又使教學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下了一番功夫。因為影響結構穩定的因素是相關聯的。要驗證其中的一種因素,勢必會對另一種產生影響,所以必需找些特例。比如在處理結構穩定的的條件“重心所在的點垂線落在結構底面的范圍內”,我是找了塊橡皮泥,通過不斷調整橡皮泥的形態,使重心位置不斷偏移,超出支撐面范圍就歪倒了。在實驗時能把這個臨界狀態很好的演示出來。
在整個實驗環節中,不要讓學生總在聽,還要讓他們動,既動手,又動腦。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做中學”和“學中做”。另外在實驗的器材選擇上一定要精心選擇,以適用經濟方便為原則。讓學生感覺到我們學到的知識,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