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力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彈力以及彈力產生的條件
2、知道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能在力的圖示(力的示意圖)中正確畫出他們的方向。
3、知道形變越大,彈力越大,知道彈簧的彈力跟彈簧伸長(或縮短)的長度成正比
二、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在實際問題中能夠確定彈力的方向
三、德育目標:
在實驗中,培養其觀察能力,結合實際的求實精神。
教學重點:
彈力產生的條件、彈力的方向
教學難點:
1、在接觸的物體間是否有彈力
2、彈力方向的確定
教學方法:
實驗演示、討論答疑
教學用具:
彈簧、海綿、薄竹片、微小形變演示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在運動場上跳遠時要用踏跳板,撐桿跳高運動員的桿,都是利用他們彈性形變時的彈力,同學們還可以舉出許多利用彈力得力子,誰來說?
學生回答拉弓射箭、跳跳床、跳水踏跳板
……
那彈力是怎樣產生的呢?
二、新課教學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知道形變的概念
2、理解彈力是因為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對與它接觸的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
3、會判斷彈力的方向
4、知道形變的種類
(二)學習目標完成過程
1、彈力是怎樣產生的?
(1)實驗演示:
壓縮彈簧、海綿、用手彎曲竹片
觀察到什么現象?
學生:看到形狀或體積改變
老師:對,這就是形變。
板書:物體的形狀或體積的改變叫形變
(2)被壓縮的彈簧上放一黑板擦,放手,黑板擦被彈起;被彎曲的竹片上放一粉筆頭,放手,粉筆頭被彈起。
提問:為什么黑板擦、粉筆頭被彈起?
引導學生回答:形變的物體要恢復原狀,對和它接觸的物體有力的作用,就被彈起。
提問:如果粉筆頭、黑板擦與形變物不接觸,會受到這個力嗎?
引導回答:不接觸一定不會受到這個力
學生總結什么是彈力?
板書:發生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對跟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地的作用,這種力叫彈力。
可見,彈力的產生需兩個條件:直接接觸并發生形變。
2、任何物體都會發生形變
實驗操作:顯示微小形變的裝置向學生作一簡單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