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力”教學實錄
【設計理念】
“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應用物理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這是物理教學大綱的明確要求,也是本節課的設計宗旨。實現物理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道理。培養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的思維習慣。培養他們對人類知識的濃厚興趣、強烈的求知欲望以及形成創造思維能力。
彈簧秤制作原理、制作方案的探究及其制作過程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為突破這一難點,采用了透鏡式教學。通過教師的演示、學生討論、分析實驗現象及數據等多種方式,順利得出了彈簧秤的制作原理。制作方案采用討論的方式各抒己見,相互提出建議,教師引導、點播,給難點層層鋪設臺階,使難點問題在探究中順利解決。這樣的設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他們的歸納分析能力及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彈性、塑性的引出是本節課的第一個亮點。采用實驗的形式引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采用競爭的方式舉例,激活了同學們的思維,開闊了他們的視野,增強了同學們的競爭意識,達到了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的目的。
【教材分析】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 了解彈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2. 研究彈簧伸長長度與拉力的關系3. 探究彈簧秤的制作方案,并學會它的制作及使用過程與方法1. 經歷彈性、塑性的體驗,探究彈簧伸長長度與拉力關系2. 學習從實驗數據歸納結論、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3. 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支將化應用于初中、理論服務于實踐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勇于探索自然現象、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的興趣。體現物理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道理。教學重點1. 彈簧伸長的長度與拉力的關系2. 彈簧秤制作方案的探究及其使用方法教學難點彈簧秤制作方案的探究及其制作過程教學方法采用“探究式”教學模式,邊實驗邊總結并應用啟發性的綜合性教學法教具和媒體教師演示用:彈簧、直尺、彈簧秤、拉力器、氣球、鉤碼(10個)學生實驗用:學生3人一組、橡皮筋、橡皮泥、彈簧、直尺、粗導線、測力計、銅塊各一個、鉤碼一組。
【教學過程實錄】 一、復習提問 師:物體受到力的作用會產生哪些效果? 生:①改變物體運動狀態,②改變物體的形狀。 二、引入課題 師:同學們,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也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下面請同學們從“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這一側面出發做幾個小實驗。實驗前請同學們聽清兩個要求:一是用老師給你準備好的彈簧、橡皮筋、橡皮泥、粗導線、刻度尺五種器材來做實驗;二是在實驗過程中注意觀察實驗現象,并注意分析這些現象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好,開始實驗。 (說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還處于好動的年齡,有強烈的動手欲望,一聽到要做實驗,立刻就會興趣倍增,為學好本節內容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礎) 生:實驗操作并觀察現象。 三、新授 師:下面請同學展示你的實驗操作。 生:(學生上講臺演示自己設計的實驗) 1.用力拉彈簧,彈簧伸長,失去拉力,彈簧恢復原來長度。 2.粗導線用力彎,變形。失去力不恢復原狀。 3.直尺,用力壓使其彎曲,失去力后恢復原狀。 師:請各小組討論這幾種實驗現象的共同點和不同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