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心力》
再次問學生:向心力是否一定是合力?
生:不一定
(七)讓學生知道研究一般曲線運動的方法:曲線→小段圓弧→圓周運動,即利用微元法將曲線分割為許多極短的小段,每一段都可以看做一小段圓弧,然后進行研究。
八、課堂小結(jié)
課堂的最后將學生的問題歸類:說到底我們研究了向心力的大小,方向,作用效果,來源。
【板書設(shè)計】
向心力
1.定義:使物體做圓周運動,指向圓心的力。
2.研究內(nèi)容:
⑴向心力的方向與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是否相同?
⑵向心力的大小跟什么有關(guān)?與ω、ν之間什么關(guān)系?
⑶向心力的大小怎么測量計算?
⑷向心力有什么特點?
⑸向心力的作用效果是怎樣的?
⑹向心力是不是合力?
⑺向心力的來源?
⑻向心力的施力物體是什么?
⑼圓周運動的半徑為何不變?
⑽向心力與向心加速度的關(guān)系如何?
3.勻速圓周運動:僅有向心加速度的運動。
變速圓周運動:同時具有向心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的圓周運動運動。
4.問題歸納:
⑴向心力的方向
⑵向心力的大小
⑶向心力的作用效果
⑷向心力的來源
【問題研討】
1.這是一節(jié)探究型學習課。本堂課中學生活動較多,所用時間相應就多了,所以整堂課沒有寬裕的時間用來提供例題讓學生利用向心力表達式簡單計算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所需的向心力和分析向心力的來源。
2.因為整堂都是以學生為主的探究性學習,創(chuàng)設(shè)情景讓學生提出自己關(guān)心、想要知道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時候又主要是以學生自評和互評以及合作學習而得出結(jié)論的,所以在結(jié)論的得出或是結(jié)論的表述可能會不嚴密,難免缺少知識的系統(tǒng)性,因此如何處理和保持好探究性學習中知識的系統(tǒng)性是探究性學習中的值得我們?nèi)パ芯康膯栴}。
3.探究型學習課給教師提出了很高了要求。在探究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一定要千方百計的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但由于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性,不同的學生提出的問題層次各有不同,因此一定要因材施教,根據(jù)不同的學生創(chuàng)設(shè)不同的情景以及要運用不同的引導方法、激勵方法和評價方案;根據(jù)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等等。這就給教師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又由于學生提出的問題的難預料,給課堂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引導和應變能力以及較強的課堂管理能力,同時教師必須要非常了解學生,教師平時多走進學生,關(guān)愛學生,了解學生,懂得學生的興趣點;尊重每一位學生,但不放縱學生等。對于教師本人,必須要有強烈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課堂應該是屬于學生的課堂,同時一要創(chuàng)設(shè)一個和諧、平等、民主的課堂氛圍。
參考資料:
1.人教版物理必修2《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第41頁。
2.張大昌:《〈物理1〉〈物理2〉的編寫思想》,《中學物理教學參考》 XX年第1-2期
3.邵曉明:《對高中物理“探究式課堂教學”探究程度的思考》,《物理教學探討》 XX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