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樣思考 新課標教案(含教學反思)
明確:是“我”對這聲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對這一點的認識”。“我”對這聲狼嗥的認識,從文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是經歷了一個過程的,那么一開始“我”是怎樣的呢?先是隨波逐流,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肆意獵殺與破壞。后來看到一只垂死時的老狼眼中的綠光時,作者有所啟發,有所意識,有所察覺。(齊讀第六小節,看看作者是如何把這種感性認識、一時觸動表述出來的。)有了觸動以后,作者又從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壞和退化中,進一步得到驗證:此時作者意識到要保護環境。作者的認識從肆意獵殺與破壞,發展到有保護環境的意識,應該說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劍拔弩張的矛盾關系,但人類的印跡似乎還很重。這里保護環境歸根結底還是為人類服務的(如第九小節中所敘述的那樣,不至于“使河水把人類的未來沖刷到大海里去”),人類仍然處于一種高高在上的位置,凌駕于自然萬物之上。那么作者的最終認識是不是就僅限于此呢?
我們先來補充一點作者的個人經歷:奧爾多•利奧波德從小就有著對大自然的濃厚興趣,在他近50歲時,購買了美國威斯康星河畔的一個被人類榨取殆盡而遺棄的名為沙鄉的農場,從此開始了在沙鄉長達XX年的恢復生態平衡的探索,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觀察與思考結晶成了《沙鄉年鑒》,我們這篇課文就選自其中。應該說作者的這些實踐活動對他認識的發展更有啟發。
下面我們就把文章的最后一小節一起來讀一遍,結合作者的人生經歷,思考上面剛才提出的問題,看看作者在不斷地實踐探索過程中,認識有了怎樣的發展?
此節中的一些語句很有哲理,我們來細細體味一下。比如“太多的安全似乎產生的僅僅是長遠的危險”,這就要求我們能夠更長遠地來思考問題,不能只顧眼前暫時的利益。還如“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提問:如何理解?)這是梭羅的名言,作者對此也是完全贊同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荒野中萬物之間都是怎樣的。應該說荒野中的各種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長著的,他們彼此之間都是平等與和諧的。從這些語句中我們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問題的答案。文章到此就把作者先前的以人類為本位、為中心的認識,發展為了萬物之間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對自然萬物所有一切時所采取的平等態度。人類只是自然萬物生靈中的一種,并沒有高高凌駕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權力。
5、文章末節在引出梭羅的名言后,又提到“大概,這也是狼的嗥叫中隱藏的內涵”,這就與首節前后呼應,也回到了我們開始留下的問題了。我們再來把第一小節齊讀一遍,這節其實也是此文的文眼。通過文章的講解,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領會一下這聲狼嗥中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涵義?
聯系上面對作者思想與主張的分析,我們可以聽出這聲狼嗥中飽含著生命意義和生態價值(萬物之間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則就會引發生態危機。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類對此的不能領悟,“驕傲”就是它自己領悟到了,同時這座山也領悟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