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語文必修三文言文專題復習教案
(2) 代詞。 去今之墓而葬焉(代五義士)
(3) 語氣詞。 吳之民方痛心焉(無實義)
4.之
(1) 助詞,的。 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道
(2) 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五人之當刑也,意氣揚揚/卒以吾郡之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3) 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鉤黨之捕遍于天下
(4) 動詞,去,往。 佯狂不知所之者
(5) 代詞。 人皆得以隸使之(指代他們)/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指代石碑)
5.其
(1) 代詞,作定語成分。 以旌其所為(指代五義士)/ 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代自己)
(2) 代詞,作主語成分。 斂貲財以送其行(代周順昌)
(3) 指示代詞,那。 發其志士之悲哉/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6.于
(1) 介詞,表被動。 激于義而死焉/不能容于遠近
(2) 介詞,向。 至于今,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道
(3) 介詞,在。 且立石于其墓之門/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于戶牖之下
7.為
(1) 動詞。 以旌其所為(做)/ 吾社之行為士先者(作為)
(2) 判斷動詞,是。 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
(3) 介詞,替,給。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
8.當
(1) 介詞,在……時候。 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然五人之當刑也
(2) 動詞。 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道(掌管,主持)
三、文言句式
1.判斷句
(1)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用判斷動詞“為”表示判斷)
(2)即今之倮然在墓者也(用“也”表示判斷)
(3)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用否定詞“非”表示否定判斷)
(4)斯固百世之遇也(用副詞“固”表示判斷)
2.被動句
(1)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被”表被動)
(2)公之逮所由使也(意念被動句,“逮”其實是“被逮”)
(3)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于”表被動)
3.省略句
(1)斷頭置(于)城上,顏色不少變(省介詞“于”)
(2)問:“誰為(之)哀者?”(省介詞賓語“之”)
(3)買五人之頭而函之,(頭)卒與尸合(省主語“頭”)
(4)亦以(之)明死生之大(省介詞賓語“之”)
4.倒裝句
(1)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道(于當道請,介詞結構后置)
(2)且立石于其墓之門(于其墓之門立石,介詞結構后置)
(3)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于社稷有重,介詞結構后置)
(4)四海之大,有幾人歟(大之四海,定語后置)
(5) 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者(能不易其志者之縉紳,定語后置)
(6) 鉤黨之捕遍于天下(捕遍于天下之鉤黨,賓語前置)
【課堂演練】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
b.吳之民方痛心焉
c.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
d.安能屈豪杰之流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激于義而死焉
去今之墓而葬焉
b.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私人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
c.發其志士之悲哉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d.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
然五人之當刑也
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