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通用2篇)
三年級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 篇1
《 語文課程標準 》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所以本課的教學以讀為主,通過個性閱讀、合作學習,在師生、生生、生本的平等對話中引導學生在讀中學,在讀重悟。教學中,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間,以喚醒、激活他們自主學習的熱情;充分尊重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留下足夠的空間為學生張揚個性、激揚靈性服務。
中國閱讀學研究會會長曾祥芹教授指出:閱讀乃是向課文提出問題并通過朗讀、體悟解決問題。從作品中獲取信息,憑借自己的經驗去兌換課文的思想感情。按照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我讓學生充分閱讀,讀出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再讀。在交流中,尊重學生“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斷”、“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問”。然后聯系實際,讓學生用自己的經驗圖式與文本所反映的生活經驗圖式進行同構。這就是“解文——察己”的過程。這樣一種閱讀教學模式才是尊重學生個性心理千差萬別這一具體事實的。
如果能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學會閱讀,學會思考,學會發表自己的看法,那么我們的語文課堂就是成功的。
[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彎曲、反彈、完好無損 、依舊、蒼翠挺拔”等詞語 ,借助語言材料培養學生品詞析句能力,學會自主學習。
3、聯系課文內容及生活實際,理解“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進行字詞句的訓練。
教學難點:理解第二個旅行者的話和最后一個自然段:“確實,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的發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發強烈的探究欲望。
2、交流
3、過渡:現在,讓我們跟隨旅行者再次走進山谷。打開書 請同學們自由讀第三節,你發現山谷里有什么?請在你的發現旁做上記號。
二、學習第三節。(借助語言材料培養學生品詞析句能力,樹立雪松的抗爭形象)
1、自由讀
2、交流
A、雪
①山谷中西(板書:西坡雪小,東坡雪大)
②山谷中雪很大 (你來讀,你再讀,齊讀)
③從這句話中你發現了----,讀這個詞你發現---,你發現這句話還有哪些詞也讓你感受到雪大,讀的時候注意表現出來。
過渡:山谷中有雪,雪很大,你還有什么發現,誰再說。
B、雪松
①指說(你不僅會讀書,還很會聽,你看我才說了一句,你就學去了。)
(課件出示句子)
②再讀讀這句話,從字里行間里能發現出雪松什么?
自己先想想,想好后跟同桌說說,然后我們集體交流。
③有彈性,會彎曲,會反彈,總是蒼翠挺拔。
a、演示:理解反彈下面,老師做一個反彈的動作給大家看看!這小尺是有彈性,你們看 ——假如這小尺是雪權的枝丫,那這就是——(對,雪給了它外力)你們看,雪越積越厚,開始向下彎曲,
這時雪便(滑落?怎么落的!)
b、雪松依舊“身姿”,從這句中你能發現什么?(簡單的一個詞竟有如此豐富的內涵)c、引讀:“就這樣,反復”你讀懂了什么(標點符號也是一種語言)
d、作者用上了關聯詞
e、“反復積、彎、落、彈”含義
f、順序不能顛倒。 g、完好無損 再讀,齊讀。
小結:剛才,我們通過一句話,一個詞,甚至一個標點了解了山谷中的雪和雪松,現在,讓我們也來看一看它們。
H、動畫,配音: 過渡:當這一景象被旅行者看到時,謎底揭開了。
①、齊讀 ②、出示句子,說說(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③、大家注意:這句話的“終于”和這句里的“始終” (轉 載于: 海達 范文 網:蘇教版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及反思) 謎底終于被揭開,課文第二節說:揭開這個謎底真不容易啊!
三、學習第4—6節 (聯系實際,感悟寶貴的人生哲理。)
過渡:謎底被揭開了,旅行者們深為自己的這一發現而高興,其中一位說
1、指讀 2、你們看,這位旅行者不僅揭開了謎底,還由此分析、推斷出——。(評價:這位旅行者可謂智者!) 3、另一位旅行者呢?(這啟示是從前一個旅行者的話受到啟發來的齊讀,只是他分析的是雪松能存下來的原因。一種景象,兩種分析!)
4、學習第五、六節 現在,請同學們仔細讀讀這兩句話,看看你能讀出什么?(出示兩句話)
(1)交流第一位旅行者的啟示 (2)交流作者的啟示 (3)這里彎曲還是指雪松的彎曲嗎?(那指誰?) (4)從古到今,以有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你聽過或注意過嗎?(指名說) (5)齊讀:(這句話堪稱格言,警句,讓我們將它牢牢記記在心中)
(6)聽寫(這兩句話富有哲理,我們應牢牢記記)下面,請大家拿來讀書筆記本,完成一項作業: 旅行者的啟示—— 作者的啟示—— “我”的啟示—— (前兩句聽寫)
交流
四、總結
在人生的旅程中,肯定會遇到一些外界的壓力或意想不到困難,我們首先要勇敢面對,但老師也希望你們記住這幾句話: ① 大丈夫能屈能伸 ② 小不忍則亂大謀 ③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孩子們,我們要做生活的強者,也要做生活的智者!
三年級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 篇2
教材分析:
本文采用“以小見大”的寫法,通過記敘一個小小的生活細節,成功地塑造了大作家蕭伯納謙遜的形象。按照事情發展的經過,課文分為3段。
故事以寫人物間的對話為主,簡短的對話傳神地表現出小姑娘的天真可愛和蕭伯納的嚴于律己。是一篇訓練學生朗讀能力,訓練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人物形象并對學生進行情感熏陶的好教材。所以讀好對話,體會言語背后的含義,從而走進人物內心是關鍵。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能學會抓住一些關鍵詞語來復述課文。
2.聯系上下文或結合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出乎預料、口吻等詞語的意思。
3.通過朗讀課文的對話,借助不同層次的朗讀和對比,讀懂對話背后的言外之意和語言表達的特色,從而感悟人物形象。
4.結合課文內容理解最后一段的意思,懂得平等相待、永遠謙虛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1.通過朗讀課文的對話,借助不同層次的朗讀和對比,讀懂對話背后的言外之意和語言表達的特色,從而感悟人物形象。
2.結合課文理解最后一段的意思,懂得平等相待、永遠謙虛的道理,學習蕭伯納的謙遜自律,體會其寬廣胸懷。
教學準備:PPT
教學過程:
一、詞組溫故,導入人物。
1.讀課題。
2.復習三組詞語。
第一組:
英國著名作家世界有名的大作家世界大文豪
你發現什么?
板書:蕭伯納出示一些課外資料,說說你對蕭伯納的認識。 第二組:
蘇聯 小姑娘 可愛極了
板書:娜塔莎
出乎預料為之一震深有感觸
剛才我們通過課文中的一些詞串和課外的資料認識了大作家,現在讓我們再來認識一下課文中的另一個主人公,這位小老師。
【設計意圖:以三組結合課文的詞組出示,引出課文中的兩位主要人物;同時結合課內和課外的資料,引導學生感知蕭伯納的了不起,為下面體會蕭伯納說話的語氣做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