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學生興趣 提高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果
激發學生興趣 提高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果
高 飛
長期以來,現行的中學政治課教學仍然處在以升學為目的的僵化教學軌道上。教師上課講空道理,交待知識要點,復習時學生背要點,考試時力爭一字不差地答要點。學生通過政治課學習得到的只是一些教條,不知道它們在現實中有什么用,如何用,甚至覺得他們和現實是相矛盾的,是無用的東西,從而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難怪有許多思想政治課教師喊出了“政治課沒法上了”的哀嘆。那么,如何上好思想政治課呢?我看,除了教師應認真鉆研教材,提高自身的教學藝術外,還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那如何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一、把握知識結合點
通過大量研究調查表明,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產生于學生認識各種事實和現象之間的那些結合點,能正確把握知識結合點,才能抓住學生的興趣。所以,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結合點。因為只有抓緊住這些結合點,才能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講述我國發展對外貿易的原則中的平等互利原則時要結合市場的一般特征和市場交易原則,這樣既可以復習以前的知識又能使學生真正了解這一原則,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取得某種新穎的、好的效果。
二、設疑、解疑
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設疑、釋疑、解惑,可極大地引發學生興趣,使學生處于一種“心憤憤、口悱悱”的狀態,促使他們積極思考。當他們苦于“山窮水盡疑無路”時,教師給予解惑,他們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如:在講解我國的階級斗爭“社會主義時期,剝削階級在我國已被消滅,但階級斗爭在一定范圍內還將長期存在并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能激化”的狀況時可以問學生這句話是否矛盾應怎樣理解,待學生思考、討論、發言后在解答。一問一答,使學生很快進入了角色,引起興趣,明白了道理,提高了思想覺悟,這比平鋪直敘講理論更有峰回路轉之效。
三、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激發興趣
教材中一些理論比較抽象,但這不能和枯燥無味劃等號。如果我們在注意理論性、科學性的同時,能講究一點趣味性,把闡述理論同形象化敘述融為一體,就可以使理論增添感情的色彩,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理解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不斷提高自己思想認識水平。尤其在講授中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觸類旁通、以少勝多的效果。例如“瞎子摸象”講全面的觀點;“刻舟求劍”講發展的觀點;“緣木求魚”講規律的客觀性;“掩耳盜鈴”講主觀唯心主義;“守株待兔”講偶然性與心然性等。比喻恰當,不僅能激發學生興趣,而且能加深學生理解,加深印象,加強鞏固。
四、充分利用教材激發興趣
教材中有大量的漫畫、圖片和資料,這些資料都是精心挑選的,具有較高典型性的。教師必須重視這些現成材料,充分運用這些會使學生情趣盎然,學習興趣倍增,課堂氣氛活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生動又形象。運用這種方法達到了既掌握知識,又用知識理解社會現象的目的,提高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興趣愿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了素質教育關于培養學生能力的要求。雖然現成的東西似乎沒有新意,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但只要教師認真備課,善于吸收消化,靈活運用,同樣也能激發學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