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教案
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和義務(高一 經濟常識 第四課 第二節 第一框)
[教材分析]
《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是第四課第二節的第一框。勞動者是生產領域的一大主體,教材從第三課開始在介紹完整個經濟活動的第一環節:生產領域的產業、企業、經營者后,接著介紹勞動者,因為不管是產業、企業還是經營者,離開了勞動者,其存在都失去了意義。“勞動最光榮”,所以教材勢必介紹勞動者這一主體享有哪些基本權利和應履行哪些義務,只有知道這些才能真正了解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勞動者與以前制度下的勞動者的區別。知曉了勞動者權利和義務才能懂得訂立勞動合同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必要性,所以教材把這一框放在了這一節的第一框。
[學生分析]
勞動者是現實中最普遍的生產主體,對農村學生來講,本身他們的父母大多就是勞動者,所以學生心理上與這一大主體也比較接近,理解這一框的內容不會有太大的心理差距,甚至往往會產生共鳴;學生在學習完農業、工業、第三產業后,也會很自然的想去知道在三大產業中的廣大勞動者是一個怎樣的群體,享有哪些權利和義務,他們有沒有保障。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勞動者的含義、勞動者的基本權利與義務及其相互關系的基本知識;懂得運用法律武器維護勞動者權利;懂得提高勞動者職業技能、遵守職業道德等是勞動者應盡的基本義務;
2.能力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學會去關注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并培養關注人生、關注社會,獨立思考、分析、探究、判斷問題的習慣和能力。
3.情感和態度目標:通過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善于獨立思考、樂于探究思索的良好學習習慣;通過討論、合作學習,培養自愛、自強的思想意識和心理品質;通過辨明事實真相,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及正確的價值取向。
[教學重點、難點]
1. 勞動者的基本權利
2. 提高職業技能和遵守職業道德是勞動者應盡的義務
[教學設想]
以新課程改革理念為指導,體現建構主義教學觀,遵循問題式教學模式,即創設初始情境→隱含問題→解決問題;推進情境→再設問題→解決問題;再推情境→拓展問題→解決問題;貫穿師生互動,生生合作學習方式,來獲得新知識,并在獲得新知的過程中使學生提高能力,進而升華內心情感。通過設計一個現實焦點問題,隨著情節的一步步展開,誘導性的一層層提出問題,跟著問題的解決,再提出新的開放式的問題,留下學生進一步思考空間,從而達到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統一。
[教學工具]
多媒休、廣播
[教學過程]
(一)設置懸念、激勵質疑。
案件:(多媒體廣播)
石嘴山市發生4死1傷重大殺人案 XX年5月13日 《寧夏日報》
5月11日晚22時53分,寧夏石嘴山市惠農區河濱街派出所接到群眾電話報警,稱在河濱街104鋼電路寧夏電建公寓東側“寶林商店”附近有幾人被捅傷。派出所民警迅速趕到案發現場,發現受害人蘇某某(男,50余歲、河南沈丘市人)以及他的兒子,女兒和女婿吳某4人已經死亡,另一個湯某嚴重受傷。
當晚23時27分,犯罪嫌疑人王斌余到惠農區北街派出所投案自首,公安部門迅速將王斌余的弟弟王斌銀抓獲,并立即對王斌余進行審訊。王斌余,男,漢族,28歲,甘肅省甘谷縣盤安鎮尉家溝村二組村民,目前在寧夏石嘴山河濱工業園區某工地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