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政治教案 > 小學思想品德教案 > 熱心公益勞動(精選4篇)

熱心公益勞動

發布時間:2023-01-08

熱心公益勞動(精選4篇)

熱心公益勞動 篇1

  教學目標

  認知:

  1.知道公益勞動不僅能造福社會,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靈。

  2.懂得積極參加公益勞動是為社會盡力,是熱愛勞動的表現。

  情感:

  愿意參加公益勞動,不怕臟和累,具有參加公益勞動的光榮感。

  行為:

  積極參加學校和社區組織的力所能及的公益勞動。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課是根據《標準》三至五年級“勤勞節儉”德目認知要求第五條“懂得積極參加公益勞動是為社會盡力,也是熱愛勞動的表現”,和行為要求第二條“積極參加學校和社區組織的力所能及的公益勞動。”等條目設置的。

  課文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講明了什么是公益勞動和為什么要參加公益勞動。

  第二部分介紹了發生在北京市十三陵的動人故事。第一件事是1958年初廣大群眾和偉大領袖參加修建十三陵水庫的公益勞動。第二件事是1983年鄧小平又一次來到十三陵水庫,參加植樹造林公益勞動。第三件事是1996年有個小學生領養小樹的故事。

  第三部分是課文的最后一個小節。意在讓學生體會公益勞動深遠重大的意義,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公益勞動,塑造自己美好的心靈。

  本課共設四個欄目

  1.課前導入  “說一說”欄目,意在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置身中參加公益勞動的特定場景,讓學生去思考和領悟公益勞動的意義。

  2.課后練習“說一說”與導入  的“說一說”欄目在內容上前后呼應,一個安排在教學之初,引人思考,一個安排在課文分析之后,引導學生由最初的行動進而有所感,有所知,有所悟,他們會體會到自己在思想上發生的變化,更會激發他們積極參加公益勞動的光榮感。

  3.“議一議”欄目,意在幫助學生澄清一些思想認識上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懂得參加公益勞動要不怕臟、不怕累,一心為人民、為社會服務,這是有社會責任感的表現。

  4.“做一做”欄目,是引導學生參加一項公益勞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指導學生的道德實踐,把提高道德認識,激發道德情感最終落實到正確的道德行為上。

  教法建議:

  1.課前,教師可以建議學生搜集報刊上關于人們參加公益勞動的消息。如:每年植樹節都會有很多人們參加植樹活動的信息。課上,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查找的資料,通過資料的交流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2.課后,教師可以利用班隊會時間組織學生去參加一次公益勞動,以延伸教育實效。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目標〉

  認知:

  1.知道公益勞動不僅能造福社會,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靈。

  2.懂得積極參加公益勞動是為社會盡力,是熱愛勞動的表現。

  情感:

  愿意參加公益勞動,不怕臟和累,具有參加公益勞動的光榮感。

  行為:

  積極參加學校和社區組織的力所能及的公益勞動。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關心公益事業的熱情和參加公益勞動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讓他們懂得積極參加公益勞動不僅能造福社會,還能陶冶情操,美化心靈,是一種高尚的行為。

  教學難點:

  使學生正確理解公益勞動的概念,能夠分辨公益勞動與其他勞動的區別。

  教育過程:

  一、導入  

  1.師:你參加過打掃衛生或綠化等活動嗎?這些活動對公眾有什么好處?

  2.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談認識。

  3.師:同學們的想法是否正確呢?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五課

  板書課題:

  二、明理激情

  1.演示課件一(出示十三陵水庫的圖片)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嗎?十三陵水庫是為了解決首都人民吃水用水問題而修建的。這個水庫當時是由40萬人不顧隆冬的嚴寒和盛夏的酷熱,不計報酬完成了870萬個工作日,只用了160天就修成了。

  2. 師:在修建十三陵水庫時有許多動人的故事。

  3.繼續演示課件一

  內容:課文第三自然段--第五自然段

  4.提問:為什么人們要到十三陵水庫參加勞動?有報酬嗎?國事繁忙,負過重傷的周總理為什么還多次參加公益勞動?

  (板書:為社會、為大家,不計報酬)

  5.小結:為了社會的利益,為了公眾的利益,人們頂著寒風,揮鍬挖土,推車運石。工人來了,解放軍來了,學生來了,中央領導也來了。說明大家都非常熱心于公益事業。

  6.師:25年之后,1983年3月12日,年近八十高齡的鄧小平,迎著稀稀落落的小雪,又來到了十三陵參加植樹活動。

  7.學生自讀課文的第二個小故事。(課文第六、七自然段)

  8.電腦演示鄧小平植樹的圖片,提問:鄧爺爺年近八十,為什么還要參加植樹活動呢?

  (為了保護十三陵的環境,改善首都周圍的環境,造福社會、造福子孫后代。)

  板書:造福社會

  9.師:1996年的一天,一位記者來到十三陵,發現那里的許多樹因無人管理而生長不良,就發起了一個"領養樹"的活動。有個小學生也領養了一棵樹。

  10.電腦演示小學生領養小樹的圖片,提問:這個小學生為什么要領養樹木?

  11.小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靈。(板書:陶冶情操 美化心靈)發生在十三陵的這個故事有開端,但沒有結尾,而且永遠不會有結尾。這樣的故事,每時每刻都會發生在祖國的每一個地方。

  三、深化認識

  1.師:課前,同學們調查了許多關于人們參加公益勞動的資料,我們相互交流一下。

  2.學生分小組介紹自己找到的資料。

  3.提問:

  通過剛才的學習,誰能說說為什么要參加公益勞動?你參加過哪些公益勞動?說一說當時勞動的情景和勞動后的感受。

  4.小結并過渡:

  參加公益勞動是為了公眾的利益,可是有些同學的認識卻不同。

  5.電腦演示課后練習"議一議"的內容。

  6.學生任選題目進行討論。

  7.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進行小結。

  (1)小文能夠參加公益勞動是對的,但他的想法不對。參加公益勞動是為了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會,不圖表揚、不圖回報。

  (2)小英的說法是錯誤的。清掃街道是一項有意義的公益勞動,作為小學生要有社會責任感,為美化環境盡力,而且在勞動中陶冶情操,美化心靈。

  (3)小明的做法是對的。為了給別人帶來方便,他不怕臟、不怕累,主動疏通下水道,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四、總結全課,歌曲結束

  1.同學們,有一首歌唱的好:“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只要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積極參加公益勞動,熱心公益事業,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也會變得更加美好!

  2.師生共聽歌曲《愛的奉獻》,結束全課。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活動內容:

  課后教師可以組織一次學生力所能及的公益勞動。如:上街擦交通護欄、到公交車站擦車、清除公共場所的垃圾等。

  活動過程 :

  1.活動前,教師要先了解一下周圍的環境為學生選擇好學生力所能及的公益勞動。

  2.做好活動前的動員工作,提出安全要求。

  3.活動結束后做一次總結。一個小隊為單位,形式不限。如廣播、板報、隊報、座談會等均可。

熱心公益勞動 篇2

  教學目標

  認知:

  1.知道公益勞動不僅能造福社會,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靈。

  2.懂得積極參加公益勞動是為社會盡力,是熱愛勞動的表現。

  情感:

  愿意參加公益勞動,不怕臟和累,具有參加公益勞動的光榮感。

  行為:

  積極參加學校和社區組織的力所能及的公益勞動。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課是根據《標準》三至五年級“勤勞節儉”德目認知要求第五條“懂得積極參加公益勞動是為社會盡力,也是熱愛勞動的表現”,和行為要求第二條“積極參加學校和社區組織的力所能及的公益勞動。”等條目設置的。

  課文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講明了什么是公益勞動和為什么要參加公益勞動。

  第二部分介紹了發生在北京市十三陵的動人故事。第一件事是1958年初廣大群眾和偉大領袖參加修建十三陵水庫的公益勞動。第二件事是1983年鄧小平又一次來到十三陵水庫,參加植樹造林公益勞動。第三件事是1996年有個小學生領養小樹的故事。

  第三部分是課文的最后一個小節。意在讓學生體會公益勞動深遠重大的意義,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公益勞動,塑造自己美好的心靈。

  本課共設四個欄目

  1.課前導入  “說一說”欄目,意在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置身中參加公益勞動的特定場景,讓學生去思考和領悟公益勞動的意義。

  2.課后練習“說一說”與導入  的“說一說”欄目在內容上前后呼應,一個安排在教學之初,引人思考,一個安排在課文分析之后,引導學生由最初的行動進而有所感,有所知,有所悟,他們會體會到自己在思想上發生的變化,更會激發他們積極參加公益勞動的光榮感。

  3.“議一議”欄目,意在幫助學生澄清一些思想認識上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懂得參加公益勞動要不怕臟、不怕累,一心為人民、為社會服務,這是有社會責任感的表現。

  4.“做一做”欄目,是引導學生參加一項公益勞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指導學生的道德實踐,把提高道德認識,激發道德情感最終落實到正確的道德行為上。

  教法建議:

  1.課前,教師可以建議學生搜集報刊上關于人們參加公益勞動的消息。如:每年植樹節都會有很多人們參加植樹活動的信息。課上,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查找的資料,通過資料的交流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2.課后,教師可以利用班隊會時間組織學生去參加一次公益勞動,以延伸教育實效。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目標〉

  認知:

  1.知道公益勞動不僅能造福社會,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靈。

  2.懂得積極參加公益勞動是為社會盡力,是熱愛勞動的表現。

  情感:

  愿意參加公益勞動,不怕臟和累,具有參加公益勞動的光榮感。

  行為:

  積極參加學校和社區組織的力所能及的公益勞動。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關心公益事業的熱情和參加公益勞動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讓他們懂得積極參加公益勞動不僅能造福社會,還能陶冶情操,美化心靈,是一種高尚的行為。

  教學難點:

  使學生正確理解公益勞動的概念,能夠分辨公益勞動與其他勞動的區別。

  教育過程:

  一、導入  

  1.師:你參加過打掃衛生或綠化等活動嗎?這些活動對公眾有什么好處?

  2.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談認識。

  3.師:同學們的想法是否正確呢?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五課

  板書課題:

  二、明理激情

  1.演示課件一(出示十三陵水庫的圖片)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嗎?十三陵水庫是為了解決首都人民吃水用水問題而修建的。這個水庫當時是由40萬人不顧隆冬的嚴寒和盛夏的酷熱,不計報酬完成了870萬個工作日,只用了160天就修成了。

  2. 師:在修建十三陵水庫時有許多動人的故事。

  3.繼續演示課件一

  內容:課文第三自然段--第五自然段

  4.提問:為什么人們要到十三陵水庫參加勞動?有報酬嗎?國事繁忙,負過重傷的周總理為什么還多次參加公益勞動?

  (板書:為社會、為大家,不計報酬)

  5.小結:為了社會的利益,為了公眾的利益,人們頂著寒風,揮鍬挖土,推車運石。工人來了,解放軍來了,學生來了,中央領導也來了。說明大家都非常熱心于公益事業。

  6.師:25年之后,1983年3月12日,年近八十高齡的鄧小平,迎著稀稀落落的小雪,又來到了十三陵參加植樹活動。

  7.學生自讀課文的第二個小故事。(課文第六、七自然段)

  8.電腦演示鄧小平植樹的圖片,提問:鄧爺爺年近八十,為什么還要參加植樹活動呢?

  (為了保護十三陵的環境,改善首都周圍的環境,造福社會、造福子孫后代。)

  板書:造福社會

  9.師:1996年的一天,一位記者來到十三陵,發現那里的許多樹因無人管理而生長不良,就發起了一個"領養樹"的活動。有個小學生也領養了一棵樹。

  10.電腦演示小學生領養小樹的圖片,提問:這個小學生為什么要領養樹木?

  11.小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靈。(板書:陶冶情操 美化心靈)發生在十三陵的這個故事有開端,但沒有結尾,而且永遠不會有結尾。這樣的故事,每時每刻都會發生在祖國的每一個地方。

  三、深化認識

  1.師:課前,同學們調查了許多關于人們參加公益勞動的資料,我們相互交流一下。

  2.學生分小組介紹自己找到的資料。

  3.提問:

  通過剛才的學習,誰能說說為什么要參加公益勞動?你參加過哪些公益勞動?說一說當時勞動的情景和勞動后的感受。

  4.小結并過渡:

  參加公益勞動是為了公眾的利益,可是有些同學的認識卻不同。

  5.電腦演示課后練習"議一議"的內容。

  6.學生任選題目進行討論。

  7.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進行小結。

  (1)小文能夠參加公益勞動是對的,但他的想法不對。參加公益勞動是為了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會,不圖表揚、不圖回報。

  (2)小英的說法是錯誤的。清掃街道是一項有意義的公益勞動,作為小學生要有社會責任感,為美化環境盡力,而且在勞動中陶冶情操,美化心靈。

  (3)小明的做法是對的。為了給別人帶來方便,他不怕臟、不怕累,主動疏通下水道,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四、總結全課,歌曲結束

  1.同學們,有一首歌唱的好:“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只要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積極參加公益勞動,熱心公益事業,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也會變得更加美好!

  2.師生共聽歌曲《愛的奉獻》,結束全課。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活動內容:

  課后教師可以組織一次學生力所能及的公益勞動。如:上街擦交通護欄、到公交車站擦車、清除公共場所的垃圾等。

  活動過程 :

  1.活動前,教師要先了解一下周圍的環境為學生選擇好學生力所能及的公益勞動。

  2.做好活動前的動員工作,提出安全要求。

  3.活動結束后做一次總結。一個小隊為單位,形式不限。如廣播、板報、隊報、座談會等均可。

熱心公益勞動 篇3

  教學目標 

  認知:

  1.知道公益勞動不僅能造福社會,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靈。

  2.懂得積極參加公益勞動是為社會盡力,是熱愛勞動的表現。

  情感:

  愿意參加公益勞動,不怕臟和累,具有參加公益勞動的光榮感。

  行為:

  積極參加學校和社區組織的力所能及的公益勞動。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課是根據《標準》三至五年級“勤勞節儉”德目認知要求第五條“懂得積極參加公益勞動是為社會盡力,也是熱愛勞動的表現”,和行為要求第二條“積極參加學校和社區組織的力所能及的公益勞動。”等條目設置的。

  課文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講明了什么是公益勞動和為什么要參加公益勞動。

  第二部分介紹了發生在北京市十三陵的動人故事。第一件事是1958年初廣大群眾和偉大領袖參加修建十三陵水庫的公益勞動。第二件事是1983年鄧小平又一次來到十三陵水庫,參加植樹造林公益勞動。第三件事是1996年有個小學生領養小樹的故事。

  第三部分是課文的最后一個小節。意在讓學生體會公益勞動深遠重大的意義,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公益勞動,塑造自己美好的心靈。

  本課共設四個欄目

  1.課前導入  “說一說”欄目,意在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置身中參加公益勞動的特定場景,讓學生去思考和領悟公益勞動的意義。

  2.課后練習“說一說”與導入  的“說一說”欄目在內容上前后呼應,一個安排在教學之初,引人思考,一個安排在課文分析之后,引導學生由最初的行動進而有所感,有所知,有所悟,他們會體會到自己在思想上發生的變化,更會激發他們積極參加公益勞動的光榮感。

  3.“議一議”欄目,意在幫助學生澄清一些思想認識上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懂得參加公益勞動要不怕臟、不怕累,一心為人民、為社會服務,這是有社會責任感的表現。

  4.“做一做”欄目,是引導學生參加一項公益勞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指導學生的道德實踐,把提高道德認識,激發道德情感最終落實到正確的道德行為上。

  教法建議:

  1.課前,教師可以建議學生搜集報刊上關于人們參加公益勞動的消息。如:每年植樹節都會有很多人們參加植樹活動的信息。課上,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查找的資料,通過資料的交流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2.課后,教師可以利用班隊會時間組織學生去參加一次公益勞動,以延伸教育實效。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目標 

  認知:

  1.知道公益勞動不僅能造福社會,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靈。

  2.懂得積極參加公益勞動是為社會盡力,是熱愛勞動的表現。

  情感:

  愿意參加公益勞動,不怕臟和累,具有參加公益勞動的光榮感。

  行為:

  積極參加學校和社區組織的力所能及的公益勞動。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關心公益事業的熱情和參加公益勞動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讓他們懂得積極參加公益勞動不僅能造福社會,還能陶冶情操,美化心靈,是一種高尚的行為。

  教學難點 

  使學生正確理解公益勞動的概念,能夠分辨公益勞動與其他勞動的區別。

  教育過程:

  一、導入  

  1.師:你參加過打掃衛生或綠化等活動嗎?這些活動對公眾有什么好處?

  2.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談認識。

  3.師:同學們的想法是否正確呢?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五課

  板書課題:

  二、明理激情

  1.演示課件一(出示十三陵水庫的圖片)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嗎?十三陵水庫是為了解決首都人民吃水用水問題而修建的。這個水庫當時是由40萬人不顧隆冬的嚴寒和盛夏的酷熱,不計報酬完成了870萬個工作日,只用了160天就修成了。

  2. 師:在修建十三陵水庫時有許多動人的故事。

  3.繼續演示課件一

  內容:課文第三自然段--第五自然段

  4.提問:為什么人們要到十三陵水庫參加勞動?有報酬嗎?國事繁忙,負過重傷的周總理為什么還多次參加公益勞動?

  (板書:為社會、為大家,不計報酬)

  5.小結:為了社會的利益,為了公眾的利益,人們頂著寒風,揮鍬挖土,推車運石。工人來了,解放軍來了,學生來了,中央領導也來了。說明大家都非常熱心于公益事業。

  6.師:25年之后,1983年3月12日,年近八十高齡的鄧小平,迎著稀稀落落的小雪,又來到了十三陵參加植樹活動。

  7.學生自讀課文的第二個小故事。(課文第六、七自然段)

  8.電腦演示鄧小平植樹的圖片,提問:鄧爺爺年近八十,為什么還要參加植樹活動呢?

  (為了保護十三陵的環境,改善首都周圍的環境,造福社會、造福子孫后代。)

  板書:造福社會

  9.師:1996年的一天,一位記者來到十三陵,發現那里的許多樹因無人管理而生長不良,就發起了一個"領養樹"的活動。有個小學生也領養了一棵樹。

  10.電腦演示小學生領養小樹的圖片,提問:這個小學生為什么要領養樹木?

  11.小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靈。(板書:陶冶情操 美化心靈)發生在十三陵的這個故事有開端,但沒有結尾,而且永遠不會有結尾。這樣的故事,每時每刻都會發生在祖國的每一個地方。

  三、深化認識

  1.師:課前,同學們調查了許多關于人們參加公益勞動的資料,我們相互交流一下。

  2.學生分小組介紹自己找到的資料。

  3.提問:

  通過剛才的學習,誰能說說為什么要參加公益勞動?你參加過哪些公益勞動?說一說當時勞動的情景和勞動后的感受。

  4.小結并過渡:

  參加公益勞動是為了公眾的利益,可是有些同學的認識卻不同。

  5.電腦演示課后練習"議一議"的內容。

  6.學生任選題目進行討論。

  7.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進行小結。

  (1)小文能夠參加公益勞動是對的,但他的想法不對。參加公益勞動是為了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會,不圖表揚、不圖回報。

  (2)小英的說法是錯誤的。清掃街道是一項有意義的公益勞動,作為小學生要有社會責任感,為美化環境盡力,而且在勞動中陶冶情操,美化心靈。

  (3)小明的做法是對的。為了給別人帶來方便,他不怕臟、不怕累,主動疏通下水道,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四、總結全課,歌曲結束

  1.同學們,有一首歌唱的好:“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只要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積極參加公益勞動,熱心公益事業,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也會變得更加美好!

  2.師生共聽歌曲《愛的奉獻》,結束全課。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活動內容:

  課后教師可以組織一次學生力所能及的公益勞動。如:上街擦交通護欄、到公交車站擦車、清除公共場所的垃圾等。

  活動過程 :

  1.活動前,教師要先了解一下周圍的環境為學生選擇好學生力所能及的公益勞動。

  2.做好活動前的動員工作,提出安全要求。

  3.活動結束后做一次總結。一個小隊為單位,形式不限。如廣播、板報、隊報、座談會等均可。

熱心公益勞動 篇4

  教學目標 

  認知:

  1.知道公益勞動不僅能造福社會,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靈。

  2.懂得積極參加公益勞動是為社會盡力,是熱愛勞動的表現。

  情感:

  愿意參加公益勞動,不怕臟和累,具有參加公益勞動的光榮感。

  行為:

  積極參加學校和社區組織的力所能及的公益勞動。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課是根據《標準》三至五年級“勤勞節儉”德目認知要求第五條“懂得積極參加公益勞動是為社會盡力,也是熱愛勞動的表現”,和行為要求第二條“積極參加學校和社區組織的力所能及的公益勞動。”等條目設置的。

  課文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講明了什么是公益勞動和為什么要參加公益勞動。

  第二部分介紹了發生在北京市十三陵的動人故事。第一件事是1958年初廣大群眾和偉大領袖參加修建十三陵水庫的公益勞動。第二件事是1983年鄧小平又一次來到十三陵水庫,參加植樹造林公益勞動。第三件事是1996年有個小學生領養小樹的故事。

  第三部分是課文的最后一個小節。意在讓學生體會公益勞動深遠重大的意義,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公益勞動,塑造自己美好的心靈。

  本課共設四個欄目

  1.課前導入  “說一說”欄目,意在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置身中參加公益勞動的特定場景,讓學生去思考和領悟公益勞動的意義。

  2.課后練習“說一說”與導入  的“說一說”欄目在內容上前后呼應,一個安排在教學之初,引人思考,一個安排在課文分析之后,引導學生由最初的行動進而有所感,有所知,有所悟,他們會體會到自己在思想上發生的變化,更會激發他們積極參加公益勞動的光榮感。

  3.“議一議”欄目,意在幫助學生澄清一些思想認識上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懂得參加公益勞動要不怕臟、不怕累,一心為人民、為社會服務,這是有社會責任感的表現。

  4.“做一做”欄目,是引導學生參加一項公益勞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指導學生的道德實踐,把提高道德認識,激發道德情感最終落實到正確的道德行為上。

  教法建議:

  1.課前,教師可以建議學生搜集報刊上關于人們參加公益勞動的消息。如:每年植樹節都會有很多人們參加植樹活動的信息。課上,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查找的資料,通過資料的交流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2.課后,教師可以利用班隊會時間組織學生去參加一次公益勞動,以延伸教育實效。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目標 

  認知:

  1.知道公益勞動不僅能造福社會,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靈。

  2.懂得積極參加公益勞動是為社會盡力,是熱愛勞動的表現。

  情感:

  愿意參加公益勞動,不怕臟和累,具有參加公益勞動的光榮感。

  行為:

  積極參加學校和社區組織的力所能及的公益勞動。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關心公益事業的熱情和參加公益勞動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讓他們懂得積極參加公益勞動不僅能造福社會,還能陶冶情操,美化心靈,是一種高尚的行為。

  教學難點 

  使學生正確理解公益勞動的概念,能夠分辨公益勞動與其他勞動的區別。

  教育過程:

  一、導入  

  1.師:你參加過打掃衛生或綠化等活動嗎?這些活動對公眾有什么好處?

  2.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談認識。

  3.師:同學們的想法是否正確呢?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五課《熱心公益勞動》

  板書課題:

  二、明理激情

  1.演示課件一(出示十三陵水庫的圖片)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嗎?十三陵水庫是為了解決首都人民吃水用水問題而修建的。這個水庫當時是由40萬人不顧隆冬的嚴寒和盛夏的酷熱,不計報酬完成了870萬個工作日,只用了160天就修成了。

  2. 師:在修建十三陵水庫時有許多動人的故事。

  3.繼續演示課件一

  內容:課文第三自然段--第五自然段

  4.提問:為什么人們要到十三陵水庫參加勞動?有報酬嗎?國事繁忙,負過重傷的周總理為什么還多次參加公益勞動?

  (板書:為社會、為大家,不計報酬)

  5.小結:為了社會的利益,為了公眾的利益,人們頂著寒風,揮鍬挖土,推車運石。工人來了,解放軍來了,學生來了,中央領導也來了。說明大家都非常熱心于公益事業。

  6.師:25年之后,1983年3月12日,年近八十高齡的鄧小平,迎著稀稀落落的小雪,又來到了十三陵參加植樹活動。

  7.學生自讀課文的第二個小故事。(課文第六、七自然段)

  8.電腦演示鄧小平植樹的圖片,提問:鄧爺爺年近八十,為什么還要參加植樹活動呢?

  (為了保護十三陵的環境,改善首都周圍的環境,造福社會、造福子孫后代。)

  板書:造福社會

  9.師:1996年的一天,一位記者來到十三陵,發現那里的許多樹因無人管理而生長不良,就發起了一個領養樹的活動。有個小學生也領養了一棵樹。

  10.電腦演示小學生領養小樹的圖片,提問:這個小學生為什么要領養樹木?

  11.小結:熱心公益勞動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靈。(板書:陶冶情操 美化心靈)發生在十三陵的這個故事有開端,但沒有結尾,而且永遠不會有結尾。這樣的故事,每時每刻都會發生在祖國的每一個地方。

  三、深化認識

  1.師:課前,同學們調查了許多關于人們參加公益勞動的資料,我們相互交流一下。

  2.學生分小組介紹自己找到的資料。

  3.提問:

  通過剛才的學習,誰能說說為什么要參加公益勞動?你參加過哪些公益勞動?說一說當時勞動的情景和勞動后的感受。

  4.小結并過渡:

  參加公益勞動是為了公眾的利益,可是有些同學的認識卻不同。

  5.電腦演示課后練習議一議的內容。

  6.學生任選題目進行討論。

  7.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進行小結。

  (1)小文能夠參加公益勞動是對的,但他的想法不對。參加公益勞動是為了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會,不圖表揚、不圖回報。

  (2)小英的說法是錯誤的。清掃街道是一項有意義的公益勞動,作為小學生要有社會責任感,為美化環境盡力,而且在勞動中陶冶情操,美化心靈。

  (3)小明的做法是對的。為了給別人帶來方便,他不怕臟、不怕累,主動疏通下水道,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四、總結全課,歌曲結束

  1.同學們,有一首歌唱的好:“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只要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積極參加公益勞動,熱心公益事業,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也會變得更加美好!

  2.師生共聽歌曲《愛的奉獻》,結束全課。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活動內容:

  課后教師可以組織一次學生力所能及的公益勞動。如:上街擦交通護欄、到公交車站擦車、清除公共場所的垃圾等。

  活動過程 :

  1.活動前,教師要先了解一下周圍的環境為學生選擇好學生力所能及的公益勞動。

  2.做好活動前的動員工作,提出安全要求。

  3.活動結束后做一次總結。一個小隊為單位,形式不限。如廣播、板報、隊報、座談會等均可。

熱心公益勞動(精選4篇) 相關內容:
  • 《勞動的開端》評課(精選17篇)

    《勞動的開端》講述了有名英模吳運鐸小時候第一次挑煤的艱難歷程。因為課文講述的內容離我們現在比較遙遠,所以,很多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也較難感悟其中流露出的勞動的艱辛。...

  • 《勞動的開端》教案設計(精選13篇)

    教材分析:《勞動的開端》節選自吳運鐸的自傳《把一切獻給黨》。課文寫了作者童年時代在煤礦挑煤的苦難生活,反映了舊社會窮人到哪里都受欺侮的黑暗現實,同時也表現了窮人孩子自強自立,刻苦磨礪的堅強意志。...

  • 《記一次勞動》教案(通用2篇)

    記一次勞動(包括家務勞動)的要求是:“要寫得真實、具體”。【教學目的】記敘一次勞動的全過程,做到真實、具體、完整、有次序。2.仔細觀察、體驗,培養觀察能力,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3.培養學生的良好品格,樹立熱愛勞動的觀念。...

  • 勞動的開端(精選14篇)

    教學目標1、了解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2、理解課文中比喻句的意思,體會它們的作用。3、 明白在艱難中磨練,在逆境中抗爭的道理。教學過程導入:上節課,我們師一起學習了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經歷,這節課我們繼續走近吳運鐸,學習《勞...

  • 勞動者的主要權利和義務(通用2篇)

    勞動者的主要權利和義務 教案示例(人教版) 作者:劉海導入新課 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具體說就是勞動者是國家的主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由于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建立,使得每個勞動者都成為了社會主義國家的主人,都處在了主人翁的地位。...

  • 《勞動的開端》優秀教案(精選15篇)

    教學目標1、初步認識詳寫和略寫的作用,能分辨課文的詳略,更好地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2、學會本課的6個生字,理解15個詞語的意思,能用“大概”、“威脅”、“一不留神”造句。3、理解課文中4個比喻句表達的意思。...

  • 第三單元 唱著歌兒去勞動(精選4篇)

    第三單元 唱著歌兒去勞動(蘇教一年級下冊)教學內容:1唱《勞動最光榮》《我有一雙勤勞的手》《快樂的小木匠》《懶惰人與勤快人》2聽《鐵匠波爾卡》3動《粉刷匠》《憫農》教學目標:1學生在聽賞,演唱等音樂活動中感受到活潑,歡快的情緒,...

  • 《勞動的開端》說課稿(精選2篇)

    一、說教材《勞動的開端》是一篇表現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艱難生活的文章,作者吳運鐸根據自己的戰斗經歷寫成傳記《把一切獻給黨》,本課就是節選于本書。從課文中可以感受我自強自立、刻苦磨煉自己的堅強意志。...

  • 關于勞動主題教案(通用2篇)

    教學目標:練習用回針法,學會做沙包,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自己動手解決生活小問題的習慣。教學重點:學會用回針法縫制沙包。教學難點:用回針法縫沙包口。...

  • 《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和義務》說課稿(通用3篇)

    《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和義務》說課稿下面我就高一經濟常識第四課第二節中的第一框題《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和義務》進行說課,分別從教材、教法、學法以及教學程序四個方面加以說明。...

  • 《勞動的開端》評課(通用13篇)

    《勞動的開端》講述了有名英模吳運鐸小時候第一次挑煤的艱難歷程。因為課文講述的內容離我們現在比較遙遠,所以,很多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也較難感悟其中流露出的勞動的艱辛。...

  • 《勞動的開端》(精選16篇)

    《 勞動的開端》是作家吳運鐸記敘自己童年時代因饑餓的威脅,被迫走上謀生道路的故事。教學的重點是理解 “ 我 ” 第一次挑煤的經過,體會作者的 “ 勞動的開端 ” 是怎樣開始的,并從中得到了怎樣的感受。...

  • 勞動的開端(精選17篇)

    課時目標1、了解課文大意。2、學習生字新詞,讀準多音字在詞語中的讀音。3、研讀課文的10—29自然段(第一天挑煤),感受我參加勞動的艱辛。4、激發學生用個性化的朗讀來表現自己的感悟,培養語感。...

  • 《勞動的開端》教學反思(通用4篇)

    課堂上討論《勞動的開端》這篇課文哪些地方寫得詳細,哪些地方寫得簡略?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學生們一致認為第一次挑煤的經過寫得最詳細,因為這是文章的重點,最能夠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最能夠反映出作者挑煤的艱難、意志的堅強和舊社會...

  • 《勞動的開端》教學實錄(通用13篇)

    師:同學們,這節課咱們來繼續學習《勞動的開端》這一篇課文。咱們已經上了一節課了,誰來說說哪些內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我印象特別深的是資本家和他們的走狗們根本不把勞動人民的身體不當一回事。...

  • 小學思想品德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迷 | 久久综合伊人一区二区三 |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 99热这里只有精品1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人人爽79欧美 |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视频 | 国产亚洲精品精华液 | 超碰欧美 |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潘金莲 | wwwwxxxxx日本| 精品在线视频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 日本69xxxxxxxx| 久久中文综合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徐婉婉 | 成人三级小说 | 噜噜噜老湿私人影院 |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奶头 |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三区 | 深夜影院一级毛片 | 国产成网站18禁止久久影院 | 青青国产在线 | 里番精品3d一二三区 | 成在人av抽搐高潮喷水流白浆 | 久久男人av资源站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 | 在线观看91网站 | 日本一级毛片视频 | 四虎影院新地址 | 性高湖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无码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av | 99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日本视频 | 成年肉动漫在线观看无码 | 国产免费黄网站 | 高清对白精彩国产国语 | 噜妇插内射精品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 爱色涩a资源 |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不卡 | 午夜寂寞少妇性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