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教學設計
我國出階段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板書
1)基本內容:公有制為主體和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二者共同構成基本經濟制度。這項基本經濟制度的兩個方面缺一不可。(板書)
(指導劃書第39頁第4段:“我國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這項基本經濟制度的兩個方面缺不一可。”)
2)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的體現(板書)
(教師設疑)“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含義是什么? (學生回答。略)(教師歸納) “以公有制為主體”,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否定了過去在所有制關系上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純而又純”的單一公有制的模式;另一方面,表明中國防大學能實行私有化,而是要堅持公有制的經營的基礎。(教師設疑)如何體現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呢?(注:此問題既是重點,又是難點,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師講授)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第一,就全國而言,公有資產在社會總首次中占優勢。公有資產占優越,即要有量的優勢,又要注重質的提高。第二, 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指導劃書第39頁倒數第2自然段)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 “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既要有數量的界定,又要有質量的限定。黨的xx大報告突破了“比單純量的比重一衡量公有制主體地位”的認識誤區,確立了“質、量統一”的定性觀,明確指出“公有資產占優勢,要有量的優勢,更要注重質的提高”。 從數量上看,正確認識公有制的主體地位,要克服兩種片面的認識:
一是要走出以純國有經濟代替公有經濟的誤區。公有制占主體不等于國有經濟占主體國有經濟有所下降,并不會改變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因為公有制的內涵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集體成分,例如:二是要走出片面強調從額、數量的誤區。在1985年以來的XX年中,雖然工業公有資產在工業總資產中的份額有所下降,但工業公有資產總額從1985年不到的1萬億元增加到1995年的7.5萬多億元,XX年中增加6倍多,為發揮公有制經濟的主導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說明份額下降,但總額增加,實力加強。
從質量上盾,公有資產占優勢,更要注重質的提高。這就打破了過去認為國有經濟越我越好、比重 大越好的傳統思想觀念。目前,我國國有企業近30萬家,分布在工商業的各個領域。由于戰線過長,造成國營企業規模小而分散、效率不高等問題。比如,我國500家大型國有企業經濟的資產總額和利潤總額還不及美國500家大企業的前3家。因此,現有 有企業,應該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進行戰略性改組,通過破產兼并、擴股融資、債務重組等多種動作方式,將國有資產從效益差提領域或國有經濟不應進入的領域中抽出來,集中到國有經濟應該而且可以加強的領域。這樣,雖然由于磙產兼并,國有企業每年減少千百戶,但國有資產由此迅速由低回報產業向高回報產業轉移,向大型企業集團聚集,從而提高國有資本素質,增加國有經濟的控制力,最終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就是說,從質上盾,公有資產要通過優化重級加強其主體地位。 目前我國公有制經濟的質量情況,可從裝備水平這一側面得到反映。據1996年對全國工業大中型企業1180種主要專業生產設備技術水平的普查,按設備原價計算,達到國際水平的占26.1%,比1985年提高13.2個百分點;屬國內先進水平的占27.7%,提高5.9個百分點屬國內一般水平的占33.4%,下降13.6個百分點;屬國內落后水平需淘汰的占12.8% ,下降5.5%. 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