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大中型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國有大中型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本節課內容講述的是企業的一種特殊形式──國有大中型企業,因此在教學中綜合運用討論法、歸納法等教學方法,采用由一般到具體的思維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使學生懂得,搞好國有大中型企業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重大意義。培養學生的改革意識,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使學生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教學重點】搞好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意義。
【教學難點】搞好搞活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方法和途徑。
【教學方法】分析教學法和問題教學法、講授法相結合,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社會經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復習提問:
我國國民經濟的主體是──公有制經濟;國民經濟的主導──國有經濟;在國有經濟里,大中型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
三、國有大中型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
1、國有大中型企業在國民經濟中處于支配地位,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起決定作用
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點來論證:我們先來看以下的兩個圖表(見課件)
圖1:全國工業總產值的所有制結構圖
圖2:大中小型國有工業企業單位數的比重圖
教師設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體制發生了重大轉變。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圖8反映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中什么現象的變化?它表明所有制轉變的方向是什么?
國有經濟、集體經濟的比重明顯下降,城市個體及其他經濟占有較大比重。由單一公有制經濟向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轉變
教師設問:國有企業為什么會有這個變化?這種變化是否影響到了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國有經濟比重下降,集體和個體以及其他經濟形式都增長了。
國有企業退出了那些沒有競爭力的行業,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但這種變化不會改變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經濟中的主體地位,因為國有和集體經濟加起來在國民經濟還是處于優勢地位的。
圖3:大中小型國有工業企業單位數的比重圖(見課件)
教師設問:通過這個圖表,你還能發現什么問題?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在國企中,小型企業所占比例最大,大中型企業所占比重才17.8%.
教師設問:通過以上兩組數字,我們可以看到:國有大中型企業在數量上和比例上都呈下降的趨勢,但是它們在國民經濟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是怎么樣呢?我們來看下面的數字:
可以說,在能源方面,我們的國有經濟控制著國民經濟的命脈.不僅在這此領域,在我國國有工業企業中,電力行業6家試點企業集團的發電量占全國發電量的一半以上;冶金工業8家鋼鐵企業集團在全國的鋼鐵產量中約占40%;國際、東方、南方三家航空公司的周轉量站全國周轉量的55%,由此,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第一個作用就得出來了:
第一,國有大中型企業在國民經濟的關鍵和重要部門處于支配地位,對整個經濟發展起著決定作用。
“做企業難、做國有企業尤其更難,做紅塔企業更更難啊。”
難就難在紅塔不是一個一般的企業。它每年為國家創造利稅上百億元,是國內數得上的上繳稅收企業。它一度撐起了云南省財稅收入的半壁江山。